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RDI 原創文章] 把問題行為看為未滿足的需要

[RDI 原創文章] 把問題行為看為未滿足的需要

相信讓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孩子的問題行為了! 這些“問題行為”包羅萬有,但是,有一個共通點就是: 讓家長煩惱非常,很想立即把問題消失,讓家長的心情可以平靜過來,不用再煩惱,氣憤,難受,尷尬,痛苦,不知所措!

不過,家長往往發現這些所謂問題行為總是揮之不去,甚至一個問題行為解決之後,另一個又出現了,好像沒完沒了一樣讓家長感到非常沮喪!

或者簡單羅列一下有什麼一般會令家長頭痛的問題行為吧! 例如: 發脾氣很久也停不下來,打人,傷害自己,睡在地上,不停開關門,一定要走某條路線, 不懂照顧自己的衛生,不懂照顧自己的私隱,不停重複說話,不停問問題, 坐不住,搶人東西吃,等不了立即就要走,不理別人,想做就做。

只要看一看這張清單,就知道家長有多煩惱了! 我當然也明白! 因為這清單上有不少我的孩子也有的“ 問題行為”。

不過當我發現,用“問題行為”來定義它以上所有的行動,其實並沒有什麼益處。 首先我把它等同於一堆問題,有時這些問題完全蓋過了他自己本人,令我的煩惱也不由分說地變得非常之大!加上日復一日解決不了的“行為問題”,就讓我越來越沒有動力去跟他一起生活,有時看到他就生氣很難保持心平氣和。

後來我學到了親子遊戲治療法及RDI 之後,我的思想改變了。首先我學到,原來用只針對行為的思維,並把所有這些表現背後的原因、思想、情緒置之不理,只是針對管理行為的做法,是對我有害無益的。 並且在實踐上,我發現賞罰對他來說,很多都是沒有效果。有一些可能是有短暫效果的,但是當沒有了賞罰, 沒有一個人來看著他,他就沒有主動去改變的動機了。

後來,我明白到,原來所有以上這些所謂“問題行為”,背後都是表達著一些需求, 而不是“只是自閉症特徵”而已。 其中,有許多是因為他還未能夠整理到他的思想和情緒,並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就“以行動來說話”。 例如其中一些重複又重複的行動,原來很可能是表達著一種希望整理內在混亂的情緒,也可能是表達著他的不知所措、緊張和焦慮,表達著他很想能夠藉著控制外在環境以達致內在平靜的需求。 要是我們完全漠視這些需要,只是集中消滅它的問題行為, 那麼他們可能減少了一種問題行為又出現另一種問題行為,因為核心的需要和困難並沒有得到解決。

所以我開始把目光從問題行為轉到核心問題上。RDI 提及到自閉症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缺乏動態智能,並對此作出針對性的干預和培養, 所以當他的動態智能,能夠成長,人就變得多了彈性,那麼,“重複又重複”這個問題行為就自然減少甚至消失。

另一個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就是“衝動”: 一有這個情緒或念頭,就即時變成一個行動出來。 所以我們先要針對他的自我意識下功夫, 並且從與他互動中,我們能夠慢下來,給他時間自我整理自我調節,這才讓他練習到怎樣可以在同一狀況中。有其他可行的行動或選擇,而非一定要做出問題行為。

而另外一些所謂問題行為其實是表達著感統需要, 只不過我們是神經元一般發展的人,所以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感統挑戰跟我們並不一樣, 所以當我們多從他們的需要出發去看,一些無法理解的行為,就找到了原因。 原來他們情感上跟我們不是完全不同的。若我們帶著他們的感統問題,並遇上一大堆的不理解,規範和責備,可能我們也會有相同的表現。

所以從今日起你可以嘗試把“解決問題行”為轉化為“了解孩子的需求”, 並針對核心困難來作出干預和引導,這才是治標又治本的路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