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68954656572883&id=165001973634828&_ft_=qid.6491905367630275546%3Amf_story_key.-7909638669614065944%3Atop_level_post_id.1168954656572883%3Apage_id.165001973634828&refid=28&__tn__=%2C%3B
給孩子一個關於他、她及它的故事……
趙國慧
家庭支援服務中心輔導員
自兒子幼時起,我們帶他出席親朋聚會前,必會先在家跟他看看對方的生活照,介紹對方各人的名字及稱呼、他們各人的有趣故事及與我們的相識經過等⋯⋯有了這簡介,兒子未見對方已感到熟悉感與連繫感,總抱著期待的心情見面,要看看真人是怎樣的,更特別的是回家後有關那人的故事會繼續在我們日常的閒談間延續下去,多了的是兒子對那人的觀察、感受、好奇甚至是關心:「我好耐冇見某某姨姨,不知她最近怎樣……?」、「你上次話某某姐姐剛升上中學有點不習慣,不知現在怎樣呢……?」⋯⋯
原來,兒子知道他們的故事,會自然地記掛他們的近況;另外,因在兒子心中一人有一個關於他/她的故事,他對每個人的樣貌也有印象,即使每次相隔了很久才再見面,他多也能逐一稱呼,故他在親朋中常被戲言他有“認人”的特異功能。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跟兒子分享家族中各人的成長故事及成長照片,因相信關係感情及同理心的孕育,需建基對對方真正的認識。有趣的是,就是這些零零碎碎的介紹,隨心自然的分享,孩子好奇的聽進心裡,自己湊湊合合,他對各個家人都充滿好奇,無論是在生的公公婆婆及舅舅、或已離世的爺爺嫲嫲或六舅公;無論是密切相處的爸媽及工人姐姐,或只間中相聚的姨婆舅公,甚至是姨婆的大女表姑媽,他都會很想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如何成長?他們的個性是怎樣的?
有時談起一些親人的回憶如:「爺爺實在太慳儉,省吃儉用、搞壞了身體⋯⋯」兒子會沉思下後回應:「或許爺爺細個太窮,他害怕冇錢、所以甚麼也不捨得買⋯⋯」原來,聽聽說說、併併合合、潛移默化,兒子學會了「要明白一個人,可在他的成長故事中找到來龍去脈」。從孩子沉思的面容,帶點對爺爺憐惜的語氣,談起來像很想繼續在爺爺的過去中找到線索,去明白爺爺如何養成節儉的生活方式,我心裡暗暗欣喜,孩子自然地學懂了從對方成長的經歷及人生故事的來龍去脈去與人建立關係,他也體會到這樣可加深對對方個性的瞭解和體諒。我們更希望,他對家人的愛及尊重會由心而生,而不只是德行的要求。
原來,一人一故事可幫助人真正「看見」每個接觸的人,有了這些故事的種籽,人會自然想認識對方更多。亦因對對方這個「真人」有了脈胳,知道他們的故事,會自然記掛他們的近況,慢慢種下關係建立的幼苗。
即使地方、物件、活動也有他的故事,兒子個性較慢熱,對陌生的地方、活動或事情需要心理準備去迎接,他一旦心理上適應了,便會輕鬆自如,全情投入。
最有效幫助他心理上適應的方法就是讓他有熟悉感,這也是從說故事做起。
任何面對新挑戰的考驗如適應新學校、要考一個校外的評核試、甚或人生第一次去賣旗,我們也會給他一個他能力能理解的原因,並說說關於新學校的故事或與那活動相關的故事及趣聞,有了這度心理上的橋樑,孩子便有力量化解陌生的疑慮,最後,總能開開心心的全情投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