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然地引導孩子加入活動
美國RDI認證諮詢顧問 錦軒媽媽
繼上一則選擇活動篇,本篇我想分享一些如何讓孩子進入活動的小貼士。
在我本人剛開始做的時後,我兒錦軒對於長期及繁多的干預治療已經產生極度排斥。雖然我們已經劇烈減少其它干預治療,但是他卻對我已經失去信任,只要給予活動,無論是什麼都是逃避或發脾氣。所以我時常誘拐哄騙恐嚇他,才得以完成。但一段日子下來,卻發現他以敷衍的態度在應付,所以我們希望在活動中實現的思考連接無法達成。
我決定完全放棄所有的一切處罰或獎勵制度,也因此當錦軒逃避活動時,我也只好順其自然,沒有強迫。錦軒也樂得清閒。
在無聊的生活中,他開始尋找各種娛樂以達到自我刺激。我發現,他很喜歡讓我把幾個大沙包,被褥及枕頭在床緣邊堆積成一座厚假山,然後他會由床緣跳躍到假山。
在幾次觀察後,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帶領他。我覺得跳躍本身對於軒是一種自我刺激的行為,他顯得非常興奮,一定很難在過程中被引導。但我想他跳躍到假山的渴望是可以被利用的。所以當錦軒再次要求讓我幫他做假山時,我就把它當作是一項任務來讓他配合。果然,他非常積極地主動配合完成堆積假山。在過程中,我沒有告訴錦軒:“你要跳躍就得自己做假山。”因為,那會把“跳躍到假山”變成一個結果(獎勵)而讓我的目的本末倒置。我卻把重點放在“如何才能跳躍假山呢?”(要先做一座假山)。也因此,誘發了錦軒解決問題的動力。
在發現這項任務成功後,我發現可以利用同樣的原理來激發孩子被帶領的慾望。以下是其它類似的經驗:
1)想玩新玩具-讓孩子自己打開包裝/盒子。
2)想吃點心-一起準備三文治,一起盛糖水。
3)想吃水果-一起準備水果拼盤。
4)想玩水-一起盛水。
5)想去公園-準備揹包,盛水入壺,穿鞋。
6)想吃零食-幫忙打開包裝,盛入碗裡。
7)想出門-幫忙開門,穿鞋,穿外套。
8)想看影集-幫忙找影帶。
9)洗澡前-幫忙找衣物。
10)煮食前-幫忙找材料。
一段日子下來,我發現錦軒即使在跳躍被褥假山時,也等待被帶領。他一開始只會重複性的跳躍,但我慢慢加入後,他會觀察我,再與我一起跳躍。同樣的,其它的活動在循序漸進下,我發現效果也是一樣的。
在這個模式下,我發現獎勵或處罰不再被需要,孩子把整個解決過程變成“記憶點”。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信心及動力也增加了。習慣性的解決問題後,他在遇到困難時,他開始主動想法子,而非等待答案。
至於一些非常非常被動,無慾望的孩子,我建議父母不要過於心急。孩子再如何被動,懶散,還是會有一些喜好。可能需要家長更多觀察,體諒,接受。孩子的心終有一天會被開啟。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帶領的過程“剛剛好的幫忙”是最好的。過度的幫忙將無法啟發孩子的能力,而任由孩子摸索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及不信任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