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ANAN原創文章] RDI 能幫到孩子在群體的表現嗎?

RDI 能幫到孩子在群體的表現嗎?

近來常被問到,孩子本身在一對一環境表現不錯,但在群體就很難參與,例如走出坐位,未能跟老師做動作,遊魂出神等等。家長想了解,RDI大多是父母與孩子一對一的互動,對群體生活又怎能學到呢?

首先,我要澄清一些概念: RDI沒說過“只能”一對一,有時活動也可讓其他家人一同參與,也有在生活環境的活動例如購物等等,不是“永遠”或“只有”父母對孩子的一對一狀況。但必要注意的是: 要撘架和減低環境干擾之前題下作出這些活動設計,孩子要能已成長到可應付才去做,而不是為了“訓練”的目的,就夾硬在外設計這些活動的。

另外,我通常會問家長,家長說的“一對一”時孩子能掌握的情況,實在是怎樣的呢?家長多數回答說,例如是老師看管孩子之下啦,老師會不斷提醒孩子坐好不要出位之類,又或做一些比較靜態的桌面活動如拼圖、寫字,就算有互動也多數是一問一答。

了解後,我就告訴家長,我們要了解其實RDI的原理是怎樣呢?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家長以RDI方式一對一,却能幫助他在小組或較多人的環境也會有進步(當然不會和在家一模一樣,但比之前却是進步了,例如安定了一些,較能投入和融入活動等等)?

其實人和人的相處和互動,就算是親子一對一時,涉及的能力對自閉症干擾下的孩子來說,一點也不簡單,例如經驗分享,互聯專注,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多管道和非語言溝通,動態智能等等,就算在RDI一對一環境中(真實相處環境而非教學或靜態環境)已需要用到不少,並且多種能力還要就情境調節靈活運用。所以,RDI說的“一對一”互動,絕不同於過往傳統針對“行為”的訓練法的“一對一”,難度已高很多。

許多孩子在外出環境有太多干擾,以致他們的實力顯示不出來,但家長受“行為為本”的理念影響,行為上顯示不出來就等於沒有能力,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而因為基於這想法家長就認為要帶孩子不停上小組上大班等,其實若孩子這部份的能力仍未成熟仍距離很遠,這如揠苗助長一樣,是助不了長的。

並,我們見到孩子在小組或大班看上去似乎走神,出了坐位,好像完全不懂,但其實他們本身的實力仍在,不會消失的,所以,當他們在與父母的RDI式一對一活動有進步時,尤其當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加,在大班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來了。

所以有RDI家長問我,為何沒有直接訓練孩子課堂中怎樣做,連角色扮演也沒做過,但孩子以前站定從沒有跟老師和群體做過動作的,近來突然就做到呢?

我告訴家長,因為他們開始做撘架,互動協調的活動做得很好,孩子從中學到和體驗到了,他也有了勝任感、能力感和自信,自然而然就把能力顯露出來。就如我們自己及一般發展的孩子一樣,我們同樣不必如行為為本的思維說,要逐個逐個場景類化訓練,許多事就“自然而然”學會了。所以RDI是讓孩學到“學怎去學”(learn how to learn),並且孩子會能應用在不同環境上,不是像輸入一加一等於二般逐件積木要一件一件撘上去,並家長有時忽然會見到孩子跳躍式的進步 (Quantum leap),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暫時孩子在小組和大班表現未如理想的家長,我明白大家的擔心,但,先專注在RDI一對一互動環境中,對孩子來說,就好像學游泳先由泳池開始一樣,減低干擾,撘好架,讓孩子先在安心安全的情況下,學習到上述所說的重要能力吧。當他真正經驗到學會了,這能力不會消失的,是會能顯現在其他環境的,尤其當他能適應到調節到環境和感統干擾的時候。而到時機成熟時,到他已能發展出那些能力時,自然就能逐步增加環境干擾,在活動中加入更多人,而變得更接近日常生活了!家長也會見到孩子判若兩人的一面!

加油!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