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感統困難

這是模礙有感統困難人士,在日常生活會經歷到什麼的影片。
他們過得一點也不容易的。

Sensory Overload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ANAN文章]RDI不止適用高功能ASD孩子

有人說,行為療法會啱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可能意指只有比較高功能的孩子才適用RDI+play吧!其實這是個謬誤。

RDI+play相信所有人都有成長的渴望(growth seeking),而若能力較弱的孩子,即是說日常自我照顧已比較難,不能只憑自己或少少教導就學會的話,那麼,引導他們自發學習自己解難,不是更加需要嗎?試想想如果吃飯穿衣也要拆細每個步驟逐個逐個教 (沿自ABA的),又有誰能這樣的照顧這孩子到老,所花的人力物力精力多麼巨大,而孩子亦會更加充滿無力感。

所以,以RDI心法是更有效和更實際的! 當然,要扭轉舊有教導方式是需要時間和練習,但家長一旦掌握到,就會發現,這些方法才是 make sense的!

我有一位家長,孩子就讀中度特殊學校(不過其實孩子理解力不錯的),當初亦有擔心是否能應用 RDI 心法。這擔憂我十分明白,因為坊間現有的 RDI影片,個案,多是介紹能力比較高的孩子,預備入主流學校,以致誤會了RDI不能應用於能力較弱的孩子身上。

但當家長開始學習之後,她發現,真的對孩子充滿誤解。她以為孩子沒自發能力,沒互動能力,要下下“叫住叫住”,原來不然! 當應用 RDI 心法,慢下來,適當放手再引導,孩子是有很多能力的,只是有時被他的負面情緒(這部份用 play 心法幫助也取得不少成果)和感統困難干擾而未能發揮,而大家就只就表面的“行為”就判定他的實質能力,以致孩子一直被當為要被照顧,要拆細一步步去教,久而久之2孩子內心有口難言,委屈,沒動力也是可以理解吧!

媽媽告訴我,自從應用了play+RDI之後,她明白了孩子的心情,在日常多明白孩子感受,建立自尊自信,然後用RDI心法和他在家居生活中引導他參與。結果有一次,孩子自發去衣櫃取衣來穿,這是以前從來未有過的。原來家長適當(以RDI方法及在顧問引導下)放慢和引導,能取得非常美好的成果,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盼望。

而我看來最重要的,是這個原本被掩蓋的可能性被開啟了,家長不再視孩子為一堆“要改變的行為”,而是溫和適切地以恰當方法(註: 要經過學習)引導,以切身處地的心去理解,親子關係更和諧親密,日復一日的“命令,聽唔聽話”,轉化為引導著有困難的孩子成長,是多麼美好的一幅圖畫。為孩子感謝這位家長的愛與努力,願意去嘗試play+rdi這不太為人熟知的方法,遇困難也用心學習,堅持應用。真感恩。

[英譯中] Dr G - 動態智能(一般)

動態智能(一般)

-不要再直接提示眼神接觸(望住我)
-學習觀察動態視綫轉移
-鼓勵有思索的對話
-示範和強化於說話前先想一想
-用數量,速度或正確答案鼓勵有思索的溝通
-聚焦多管道溝通
-去除直接提示,使用間接提示 (此為 Dr. Gutstein的投影片翻譯過來)

原簡報圖片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簡體轉繁體]重複性的訓練對自閉症有益嗎?

重複性的訓練對自閉症有益嗎?

[原文章連結]
2016-03-21 邊老師 邊說邊看

重複性的訓練對自閉症有益嗎?

文:RickNauert 博士

譯:雅恩教育 邊老師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傳統的學習方法對於自閉症人士可能是錯誤的。學習新的行為或技能對於自閉症譜係障礙(ASD)人士常常充滿挑戰,因為他們很難把學到的技能或知識運用到新的場景中。

  舉例來說,自閉症的兒童在學習什麼是“狗”的時候,老師總是給他們看一張狗的圖片,並且一遍一遍地重複“狗”這個詞。但是,當教他們什麼是貓的時候,或者即使是給他們看另一種品種的狗的時候,前面所學到的知識得不到轉換,他們又得重頭開始學習這一信息。

  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通過重複信息來訓練自閉症人士獲得新的知識,實際上損害了他們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別的場景的能力。

  這一由國際性研究團隊發現的結果刺激和挑戰了專為自閉症人士設計的流行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強調重複性的練習。

   “有幾項係統的調研,研究自閉症個體獲得知識的基礎原理—並且研究是什麼潛在的原因導致他們的學習能力受限製和不正常”,Carnegie Mellon 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Cowan說,這位教授也是認知神經基礎中心(CNBC)的成員。“這項研究開始揭開現象的表面。”

  採用電腦屏幕,讓高功能ASD成年人與對照組參與者接受訓練,尋找由水平線所圍繞的三根對角柱型圖。兩組對象都被要求在八個整天的練習課程中辨認對角柱型圖,來測量他們的速度和準確度。

  這些柱形圖在前四天內的位置是相同的,從第五天開始到第八天,柱形圖的顯示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

  “以這樣的形式設置實驗至關重要,這樣我們能夠從一開始就在一個簡單的,穩定的任務中觀察自閉症個體的學習,然後隨著實驗的進展,知識的轉化出現困難,我們也可以記錄在案”。 Weizmann科學院的Dov Sagi說。

  結果顯示,前面四天 — 對角柱狀圖在第一個位置上 —  ASD組和對照組的學習是相等的,一旦對角柱狀圖的位置發生改變,就出現了本質性的區別。對照組順利地轉換到學習新的位置,他們的成績持續地提高。而相反,自閉症人士在目標圖形的位置發生改變以後,成績變差,而且無法提高他們的成績,這表明在一開始學習的第一個位置,對於他們而言並沒有得到益處。

  更有趣的是,自閉症人士無法像學習第一個位置那樣把第二個位置學好,顯示出學習中受到幹擾,可能是前面重複的結果。

  “看來他們似乎表現出學習方面的超級特殊性 – 他們的學習是固定的,缺乏彈性的 – 學習第一個位置對他們學習第二個位置的能力產生了不良影響”,來自Weizmann研究所的Hila Harris,本研究項目的領銜作者,如此說。

  接下來,研究者們圍繞超級特殊的學習能力展開研究。針對另外一組新的自閉症成年人和對照組,他們進行了完全相同的實驗,但這一次他們偶爾會插進“虛假”屏幕,也就是沒有對角柱形圖的屏幕顯示。

  這一次實驗中,當第五天開始,柱形圖的位置改變時,ASD組有效地學會了尋找新的位置。

  紐約大學的David Heeger 說:“我們的結論是,打破重複,可以讓視覺係統得到一些休息時間,也就使得自閉症個體有效地學習,並且能夠泛化應用。”

  “重複的刺激導致感覺適應,幹擾了學習,使學習隻局限於已經適應的條件。在沒有適應的情況下,學習更為有效,而且能夠得到泛化。”

  這些發現將大大地影響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導自閉症譜係障礙人士的方法。

 

  “自閉症個體需要用一種促進泛化的方法去教導,而不是采用增強其特殊性的方法。” 匹茨堡大學精神與神經學教授Nancy Minshew指出,“例如,在學習關於什麼是狗的內容的時候,運用範圍廣泛的各種狗的例子 – 甚至更廣泛一點,包括全部的動物 – 從一開始就融入變化,促進學習一個廣泛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特定的例子”

來源: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簡體轉繁體]用RDI的方式來為自閉症兒童製訂家庭活動計劃

用RDI的方式來為自閉症兒童製訂家庭活動計劃
[原文章連結]

2015-09-11 Sarah 雅恩兒童學說話訓練

來自Sarah Wayland, Ph.D., RDI認證谘詢顧問

  在跟你的孩子做活動時,仔細做好計劃是成敗的關鍵。這是一項很艱巨的工作,因為你想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挑戰,但是又要恰到好處,讓他能夠有意識地參與投入,不能夠太困難,以至於使他放棄參與。要計算出“恰到好處的難易程度”是很難的!如果你在事先仔細考慮如何做這項任務,就可以讓孩子能夠學到怎樣成為合格的問題解決者。

  首先要做的是,為你和孩子一起做的工作選擇一個目標,因為我們是在做RDI,所以我們所專注的技能,是能夠幫助孩子學習怎樣做事情,例如:

配合協作

注意別人在關注什麼(共同關注)

從別人那裏獲取信息,來思考新的事物(參照)

理解你的觀點,或者動態地思考問題

  下一步,你需要選擇一項活動,可以來教導你所設定的目標。活動可以非常簡單,例如:散步。也可以較複雜,諸如搭建什麼東西。很多家庭選擇一些日常生活的活動,如:燒菜燒飯,洗衣服,養護花園,清潔衛生工作。不要選擇你孩子已經知道怎樣做的活動,我們要選擇的必須是對他們而言能夠學習新技能的機會。

  然後,應該想一想怎樣為投入參與設定框架。請記住,你想讓困難和挑戰“恰到好處”— 有難度,但又不是非常難。先想一想你在教的究竟是什麼,因為框架是依據你的目標來設計的。舉例,如果你想要孩子在騎自行車的情形中學習如何跟同伴協調配合,那麼你就要考慮從騎雙人自行車開始,這樣她就不用花時間去保持平衡。

[簡體轉繁體]人際關係“反射”如何促進動態思維

人際關係“反射”如何促進動態思維
[原文章連結]

2015-06-06 邊老師 邊說邊看
由Genevieve Chua提供 邊瓊霞翻譯

  教導動態思維是一種趨勢。我們看到很多豐富多彩的節目提供動態思維,學校也在推行動態思維。人們日益認識到,學校教導的靜態知識對於孩子在複雜的世界中生存是遠遠不夠的。然而,鼓勵動態思維的含義是什麼?以我之見,動態思維是可以教導和促進的。但是不能像教導事實和數據那樣去教導,而是通過與別人的關係,來促進孩子的動態思維。Daniel Siegel將動態思維描述為“關係反射”,我也是這樣認為。

  當我們跟我們的孩子相處時,通過我們的互動,可以鼓勵他們用動態的方式進行思考。我們為他們提供機會停頓和反應。關鍵要點不是結果或成果,而是思考的過程。例如,當一個5歲的孩子搶奪他7歲哥哥的玩具,我們可以簡單地調停,告訴他把玩具還給哥哥。這就是關注結果。假如我們想利用這個機會鼓勵孩子發展動態思維,我們可以阻止這樣的行為,製造一個自然的停頓。分享我們的想法,如,你哥哥看上去很傷心。然後等待,給孩子機會去琢磨,並做出決定。此時,關鍵不是他最後做出的決定,而是讓他思考並做出決定的這個機會。那麼,我們能否通過讓孩子玩電腦遊戲或看電視節目就獲得同樣的效果呢?顯然是不能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動態的,不斷在變化,這就使得孩子要去觀察和評估,也就使得孩子能夠建立起以動態方式思考的能力。

  對於任何年齡和能力的孩子,我們都可以這樣做。我們隻需要發現有意義的時刻,就能夠讓孩子參與到“關係反射”的過程中去。孩子參與這樣的機會越多,我們就越能夠幫助他的大腦發展動態思維的能力。這就好比是訓練馬拉鬆。我們不可能通過一次試跑就跑完全程,而是必須長期練習以培養我們的耐力。同樣的,如果我們給予孩子機會,參與到有意義的,真實的人際關係反射活動中,我們就可以幫助他培養動態思維。

[簡體轉繁體]父母如何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父母如何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原文章連結]

2015-11-12 雅恩教育 雅恩兒童學說話訓練

原文來自RDI創始人:Dr. Steven Gutstein

邊瓊霞/譯

  作為父母,為孩子承擔各種責任,並扮演許多角色。父母為孩子提供安全和健康必需的條件,保護孩子。教導孩子怎樣照顧自己,怎樣完成日常生活任務。和孩子在一起享受歡樂。父母還為孩子設定規則和紀律,同時對孩子充滿了愛。這些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父母所做的事,表面看來一目了然。

  然而,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內容。經過30年的研究,發展心理學家們發現,並非每個人生來就擁有動態智能(Dynamic Intelligence)。即使一部分人可能比其他人獲得動態智能的潛力更大,但是,除非能獲得恰當的機會,否則即使是那些具有最大潛能的人也未必能發展出動態智能。

引導是關鍵

  前面所說的父母所發揮的作用都很重要,而有一種父母的作用,往往在表面是看不見的,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在全世界各種文化背景下都一樣的,現在發現對於動態智能的發展起到關鍵影響的作用。通過“引導”的過程,父母和其他家庭主要成員,成為孩子精神和神經發展的主要“建築師”。

  成年人的心智是在幼年時通過數千小時積極地與別人的思想進行碰撞而打下基礎的。在全世界各種文化背景下都一樣,孩子們從幼年開始,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跟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進行互動,在成千上萬次看似沒有明確含義的簡單來回中,其實蘊含著一個非常嚴肅的議程:建造孩子的大腦結構。

  孩子的神經中樞是否能夠得到整合,更好地進行合作互動,完全依靠上述過程。

  孩子是否能夠學會做出複雜的決定,解決困難和問題,以及他在這方面的能力程度有多強,都有賴於孩子通過數千小時在父母細心的引導下作為學徒參與到真實活動中是否能夠獲益。

引導者怎樣起作用?

  孩子究竟是把外圍世界看成是一種挑戰並且主動去迎接,還是把周圍環境看成是一種威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其原因在於:

  如果引導關係是有效的,就成為一位有經驗的師傅和沒有經驗的徒弟之間的雙人舞,雙方各自盡力以獲取成功。由於引導是將思想工具從師傅身上轉移到徒弟身上的過程,所以共同配合,大量分享對於事物的理解和經驗,都非常重要。此外,作為學徒,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稚嫩的,但是名正言順的合作夥伴。而環境中必須有內容,讓學徒可以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並且能夠讓他全身心投入在這個過程中。

  引導者充當編舞者。同時也是學習過程的管理者,確保學習是有成效的,並讓學徒逐漸學會自我引導。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開始,父母把自己的引導者角色還延伸到別的家庭成員身上。祖父母,兄、姐,還有老師,教練等等,通過他們各自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充實了孩子的腦袋。

  引導者給予寬鬆的氛圍。孩子作為學徒,可以得到安全的機會,滿足好奇心,研究問題,嚐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即使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也有可能在嚐試新的想法和見解時遭受失敗,也不用承擔後果。

  引導者充當催化劑。帶領學徒走到其能力的邊緣,並且邀請他再繼續走遠一步,但是並不是強迫他或命令他這樣做。引導者對學徒是賦予力量,而不是直接驅使。

  引導者發揮間接的影響力。給學徒提供機會,讓他運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和積累經驗。但是從來不強迫或命令學習及成績表現。 引導者要小心不能在無意識中成為絆腳石,否則就會阻礙學徒積極地為自己的心智成長積累經驗。相反,引導者給學徒提供挑戰自我的機會,認識到對於孩子而言,讓他自己做出理性的決定,走出舒適地帶,是最重要的。

  引導者隨時根據需要進行調節和修正。當學徒在嘗試走出未知的一步而沒有獲得成功時,保持一種既有挑戰,又能安全著陸的最佳狀態。引導者尋求讓學徒保持在或接近於能力邊緣的動態狀態:如果要求過低,孩子現有的神經功能就能夠解決問題,如果要求過高,大腦就會進入回避或退縮狀態。

  引導者允許學徒共同參與。任務,問題,社交互動,可能高於孩子已經掌握的能力和預備度,但是給學徒提供一個途徑,可以安全地,有益地觀察經驗豐富的成年人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成年人用這種方法的意義,作用,成年人是怎麼做決定的,等等。而學徒不需要一開始就自己承擔責任。

  學徒很快就學到,當他們被引導者導航探索各種問題、任務和互動時,理解引導者的決策過程,是成為有能力的,值得尊敬的社會一員的“金鑰匙” 逐漸地,引導者允許學徒接手更需要動腦筋的任務,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樣當他們處理問題和任務時,就會變得更有能力。而這些能力是在他們的文化背景中成功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