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收衣服

父母目標:能在活動中跟隨家長的節奏進行配合,能關注到家長的停頓,對於不確定的因素能尋求父母幫助,能在家長需要幫助時主動提供幫助
活動內容:收衣服
有規律的模式:收衣服,傳遞,放置在桌上
設定空間界限:陽台上

潛在的挑戰:對於不太明顯的家長需要幫助的信號,是否能注意到
確定相互聯系:共同空間內共同執行,相互配合
確定速度節奏:正常速度,適當變化和停頓

設計流程與變化如下:

l  首先說明角色分配和操作步驟;

l  孩子搖下第一根晾衣桿,開始收衣服,收下之前需摸一摸衣服是否已經干了;不確定的話,可以問媽媽;

l  如果收下來的衣服家長判別為沒干,教會孩子分辨干濕,告訴孩子再晾回去;

l  干了的衣服遞給媽媽,媽媽放在桌上;

l  收完第一根晾衣桿,孩子把晾衣桿搖上去;

l  調換角色,即媽媽收衣服,遞給孩子,孩子放在桌上;

l  一開始,媽媽假裝忘記搖下晾衣桿,夠不到衣服,看孩子是否提示媽媽把晾衣桿搖下來;

l  收的過程中,突然停下來,假裝看窗外,並發出“哎?”的聲音,看孩子是否表示興趣並提問;

l  對於某一件衣服,略誇張地說“不知道干了沒有”,看孩子是否關注並提供幫助。

確定最多的活動元素為:收下衣服,放在桌上
確定時間限制:無限制
指定角色和角色行動:孩子收衣服,傳遞給媽媽,媽媽放置。角色交換。

清楚地設定孩子行動的界限:以參與和完成收衣服活動為界限

去除可能分散注意力的物品:主要在陽台上,無特別需要去除的物品

確定需要提示協助的程度:誇張的語言

陷入僵局怎麼辦:在孩子沒有投入在其他事情上時提出活動請求,一般不會陷入僵局。如在過程中陷入僵局,等待,微笑,用肢體將孩子活動空間限制在陽台上;如孩子收了幾件之后拖延、不行動,看著他等待他恢復行動。

聚光照射(重點強調贊揚):對孩子主動提供幫助的行為誇張地表示贊揚。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RDI家長群的家長應用分享-掃地活動

父母目標:促進動態思維,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如何應對變化和解決問題

活動內容:掃客廳

有規律的模式:指導家長掃地

設定空間界限:客廳

潛在的挑戰:思考處理事情和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式

確定相互聯系:孩子需指導家長掃地和解決問題

確定速度節奏:按照孩子的節奏,並預先設置障礙

設計流程與變化如下:

l  交代任務——家長假裝自己是掃地機器人,孩子需發出指令,指揮機器人掃地;

l  家長拿好掃帚(不拿簸箕),引導孩子思考從哪里開始掃(如果孩子指的方向不合理,或客廳還沒掃完的情況下孩子就說掃完了,機器人可報錯,讓孩子繼續思考);

l  地上有瑜伽墊,看孩子如何處理;

l  事先在地上倒點水,掃帚無用,看孩子如何處理;

l  事先在地上抹點果醬,掃帚無用,看孩子如何處理;

l  整個客廳掃完,看孩子是否主動去拿簸箕;

l  把垃圾掃入簸箕后,機器人提示掃帚上還有毛發,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處理;

l  全部垃圾進了簸箕后,看孩子是否指揮機器人將垃圾倒入垃圾桶;

l  倒入垃圾桶后,看孩子是否指揮機器人將掃帚與簸箕歸位;

l  歸位后,看孩子是否指揮機器人洗手(如孩子忽略,機器人發出“機器人手臟”的提示信息);

l  上述過程中,如孩子未給出適當指令,機器人報錯或等待。

確定最多的活動元素為:指導家長掃地
確定時間限制:無限制
指定角色和角色行動:家長扮演掃地機器人,孩子發出指令

清楚地設定孩子行動的界限:以行動目的為界限

去除可能分散注意力的物品:不特別去除

確定需要提示協助的程度:機器人簡單報錯信息

陷入僵局怎麼辦:一般不會。如孩子實在無法給出適當指令,引導孩子向爸爸求助

聚光照射(重點強調贊揚):對孩子成功解決問題的部分重點表揚;對想不到解決方案的部分聚光照射。

====
完成了今天的掃地活動,匯報一下

事先在地上鋪了瑜伽墊,偷偷在地上抹了果醬,灑了水

孩子指出從客廳的一頭開始掃。碰到瑜伽墊,一開始沒想到要搬開,我假裝機器人說碰到障礙物,他就搬開了

然后他自己發現了地上的水,說水應該要用拖把拖,我說我是掃地機器人,不會拖地,他自己去拿了拖把拖了

然后我假裝發現果醬,他又想拿拖把拖,我說這個不合適,他又想到毛巾,我說都要洗。他沒想到餐巾紙,我引導后才想到。拿了一張餐巾紙,擦了一下,沒擦干淨。我又引導他檢查,才差不多擦掉了。

然后他主動說,進門玄關處也要掃,因為都放了鞋子,比較容易髒。掃到那里,我掃到爸爸的鞋,我說碰到障礙物,他拿開了。然后碰到他自己的鞋子,我就沒說話,就一直在那兒掃,掃不過去,他也就拿開了。

差不多掃完了,他去拿了簸箕,我把垃圾掃進去,他直接拿去倒了。結束。

我覺得還挺好的,而且很歡樂。

時間也不長,大概就十分鐘吧

====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RDI 小組家長分享

家長: 今天早上,孩子不願起床,很不耐煩地把褲子穿反了,我一看很生氣,直接命令他脫掉重穿,唉,這樣是不對的,可是習慣了的行為真的好難改啊,他當然一如既往地賴在床上跟我對抗,仔細想想,他應該是在表達他的不滿。我意識到自己方式不對,就坐在他旁邊很溫和地對他說,你不太想起床,媽媽非要你起床,你覺得很煩,他可憐巴巴地說是,我又說你穿褲子的時候沒看清,穿反了,媽媽要你重新穿,你不願意,現在不太開心,他馬上又說是的。我說那我們一起來重新穿吧,他還是不肯,我就去幫他脫褲子,他很配合地把屁股拱了一下褲子很容易脫下來了,也正好順帶里外翻了個面,我一看他這樣,馬上表揚了他,說哇,你很會配合我哦,看,褲子也翻了過來,感覺這個時候我還是引導太多了,可以示意他自己去觀察並發現。他很受用,馬上坐起來,本來我拿了褲子的一邊想跟他配合幫他穿上的,他直接拿走,說我自己能穿好的,一下子就穿好了然後對著我說,媽媽,謝謝你。當時我又慚愧又欣慰。

我的回答: [玫瑰][玫瑰][玫瑰]很感動[玫瑰][玫瑰][玫瑰]媽媽很用心去理解孩子,孩子被理解被明白後,就自己去完成,還懂感謝媽媽,很sweet啊[玫瑰][愛心]很捧[強][強][強][太陽]

家長: 故事還沒講完呢[Shy][Shy]衣服總算是穿好了,又到了刷牙的時候,挑戰我耐心等待的時候又來了。一開始是擺個哭臉,嘴裡不停地說我不想刷牙,不想刷牙。我沒理他,直接牽著他他去了廁所,我拿了杯子,他很配合地擰開水龍頭,我又拿了牙膏牙刷給他,他自己洗好牙刷擠好牙膏,又一臉不情願地看著我,我就說如果不刷牙牙細菌會把你的牙齒啃掉的,他摸著自己的門牙說看,這裡有個縫,我說對啊,不刷牙的話那個縫會被啃得越來越大的,你刷不刷牙?他說刷,然後依然站在那裡不動,為了控制我自己不嘲他發火,我沒看他就出去了,誰知半天沒聽到他的動靜,我進去一看,他依然拿著牙刷站在那,在自己的世界裡神遊,看到我來了,又擺起了哭臉,我真的忍不住要咆哮了,忍了又忍才很嚴肅地跟他說,既然你這麼不情願刷牙,那就不刷了好嗎?他又說不好,我說那就趕緊刷,現在已經很晚了,你從起床到現在已經整整一個小時了,一會出門又要遲到了,他還是那樣看著我,我再次走開了,他才慢悠悠地開始刷牙,一會我再去看,好傢伙,牙是刷了,也不知道怎麼刷了,在玩水,不亦樂乎啊,我就把他拉過來給他洗了個臉。回顧這個過程,我有些困惑,其實他可以很快就做好這些事的,這樣拖拉是個很不好的習慣,如果還是這樣慢,這樣等,他會不會更加習慣這樣的拖拉呢?

我的回答: 唔,是容易有這樣的疑慮的。
有幾點要注意: 慢下來要真有時間才慢,不是說趕時間也要慢。

另,若過往的快只是因為我們催促他,那若慢而是他自己做,還是有它的價值。

關於刷牙,其實許多ASD孩子都有相同的困難,很大機會是觸覺敏感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要只想很小事他也不願做,而是他覺得辛苦所以比我們難去刷牙。可以同樣應用穿褲子時的心法,多同理他。

其實慢還要配合其他RDI心法例如撘架來應用。我們在課上可更詳細解答這部分的疑問。

若真等不了,就協助他完成。能等時,就多等他一下。辛苦了,加油[玫瑰]

也可參考以下:

http://www.3yan2y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4&mobile=2

還有補充一點,我們談在互動中的慢下來,我們其實不會離開讓孩子自己完成,這對他們來說也許太難了。回顧影片中的爸爸,在等時其實是專注孩子身上,十分注意他的狀態,也有設限的部份,只是心態上慢下來,不要過早出手,不命令。但他是一直在引導孩子的呢。

家長:老師,聽您這麼說我覺得在同理他這方面我做得還是不夠,我自為很了解他,其實很多時候他內心的真正想法和他的困難我未必真的懂,所以常常按照我自己認為的那樣去對待,很多時候他因為沒有真正被我所理解,而且又沒有很有意識地表達,或者表達了我也沒有明白,就容易產生矛盾衝突。比如刷牙,他可能是真的覺得刷牙很難或很辛苦,本能地想要逃避,我又老是在講一堆道理來威脅或恐嚇他,唉呀這個過程想想他該是多麼無奈和痛苦啊

我的回答: 媽媽能從孩子角度理解,真不容易。

其實當我深入接觸ASD和許多家庭和孩子後,我發現原來感統困難是其一造成親子間許多誤會的源頭。因為孩子看起來我們一樣,他們又難表達甚至自己也不懂這叫感統困難,所以家長也不會從這角度去明白,以至誤會孩子為不合作,有問題等等。

我經驗發現,只要我們抱著理解的態度,調低期望至他們能力所及,再逐步幫助他們的核心障礙,這些表徵問題都會改善,親子也會變得快樂及和諧得多。

當然,問題未會一天消失,但當我們心態轉變,能理解為何如此,往往我們會把煩惱轉化為耐心,孩子也會逐步進步和成長。

辛苦了媽媽,加油[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強]

家長: 非常讚同,謝謝老師,受教了[ThumbsUp][ThumbsUp][ThumbsUp]辛苦的是您[Hug][Hug][Hug]

這個過程還需要我修煉自己。 我會時刻謹記,雖然會很難做到,但是我會努力的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RDI家長群的家長應用分享

RDI家長群的家長應用分享

跟大家分享今天的一個即興rdi,因為來不及做計劃,而且活動也不是孩子陌生的,請各位多指教。活動就是剝蠶豆,蠶豆是已經去掉最外面皮的那種。活動開始,為了體現兩個人的配合,我給孩子分配的角色是把我剝完皮的豆子一分為二,然後放進盆裡。剛開始孩子有好幾次要自己剝,我都制止了,慢慢地她接受了自己的任務。但是可能太簡單,每分好一個豆子,在等我剝另一個時,她就蹦一蹦或者跑一圈回來,於是我就加大難度,互換角色,讓她剝皮,我分放豆子。但是她剝不了。於是再降低難度,我剝一半的皮,給她,讓她把另一半皮剝了,然後一分為二,放進盆裡。這樣她分神的次數就少了點。但是中間我剝快了,她的任務累積得多了,她就讓我直接把豆子放盆裡,其實就是讓我自己直接剝好。我就放慢速度,但沒怎麼幫她。中間我編了個兒歌,她還讓我唱了個歌。我做了個情景回憶,上次爸爸燒的蠶豆好好吃,你一個人吃了半盤。她給我做了個經驗分享,有的蠶豆皮上有斑痕,她說不是壞了,是樹葉留下的斑痕。這是我們之前教過她的。有個小意外,有顆蠶豆掉地上了,她撿起來扔掉了。後來又有一顆掉到桌子上了,她撿了起來,和我目光對視,無語言,但我知道是徵詢意見,就告訴她掉在桌子上的可以放盆裡。

=====

去江邊野餐,讓孩子提吃的和墊子,我們一起討論在哪塊草地上安頓下來(我選的地方被他否了,他找了更合適的,所以聽他的了),然後和我一起打開帳篷(拉鍊、解繩子等,我不像原來那樣都是自己動手,慢下來等他摸索),他找釘子固定帳篷,我插進草地讓他用腳踩……然後鋪墊子,拿食物一起吃(吃的過程比較亂,沒啥節奏)。吃好了再一起收拾垃圾,他找到一個遠處垃圾桶,和爸爸一起去扔。

=====

我分享一個洗草莓的:我把草莓放在盆中,左右各放一個袋子和碗,讓孩子跟隨我把草莓的葉子摘下來,然後葉子放袋子裡,草莓放碗裡。模仿的過程Ok,但是盆裡有幾顆草莓是摘好的沒葉子,他拿起來看看,仍放回盆裡,換了一個,沒有與我眼神徵詢,我語言提示,他也沒反應,碗太小了,眼看放不下,我在旁邊自言自語:“放不下了,再拿個碗吧!”,他不理睬,後來我拿了個碗出來,他仍堅持把草莓往上疊,居然都給疊得滿滿的一碗裝下了

=====

今天給娃做了個RDI,目的是共同關注和非語言溝通。 今天做了在吃飯前讓娃一起幫忙擺碗筷。 開飯前我在桌子上放了三碗年糕,然後跟他說開飯了。 然後看他,說吃不了,還需要......,然後撓撓頭,他說要筷子和調羹。 於是爸爸拿了兩雙筷子和三把調羹給他,他把筷子分別給爸爸和我,自己拿了把調羹。 然後我就看著他,說我要喝湯的,娃不明白,繼續提示,我沒有調羹,他也不睬我,開始自顧自吃飯。 等待了很久,他看了我一眼,我就趕緊朝他挪挪嘴,然後看向他身邊的剩下的2把調羹,他發現了,把調羹給了我,然後爸爸也表示沒有調羹,他也給了爸爸。 之後他說了句我沒想到他會說的話,他說我還沒有筷子。 然後給自己拿了筷子。



=====

我今天做了晾衣服和分碗筷。 晾衣服,讓他幫我遞衣服,我掛好一件,他給我下一件。 分碗筷,我一個個給他,讓他放到餐桌上。


===

我剛才又做了兩個。 一個拿洗澡要穿的衣服,先說好要拿哪些,襪子和短褲在同一個抽屜裡,睡衣睡褲在一個櫃子裡,毛衣和外褲在一個櫃子裡。 然後我拿一件他拿一件,他要儘量從我已經打開的櫃子裡拿,如果這個櫃子裡已經沒有需要拿的衣服了,他就需要關掉櫃子,打開另一個櫃子拿需要的衣服。 

======
今天早上一起準備早餐的時候,我把碗筷給他,他拿的時候筷子撒地上了,他放好碗主動把一地筷子撿起來,說髒了。 我附和說怎麼辦呢? 沒再管他。 他撿好後去水龍頭沖乾淨再把筷子分好。 我看了還挺欣慰的。

反思自己以前代勞太多,包辦太多。

===
以前吃橘子我都剝給他。 今天我只剝開一個口遞給他,他愣了一會,自己剝開了。 中間有一次有點困難,叫我幫了個忙。 然後吃的時候還主動給我分享了兩瓣。 我又指指爸爸和外婆,他們也很配合的張開嘴,他就走過去,給爸爸和外婆一人分享一瓣。 

===

昨天鋪床單的時候,沒想到孩子也跑來幫忙,我鋪右邊,他居然知道拉左邊,於是,我誇獎了一下,然後,繼續做樣子,把被子敷平,邊敷邊看他,故意敷慢一點,過一會,他也學我的樣子敷床(就是把床單弄平整的意思),然後他嘴裡念叨:像媽媽一樣(意思是像媽媽一樣鋪平整),朝我看了一下,我對他微笑,雖然他沒有很好的把床單鋪好,但有反應的,這是第一次的鋪被子活動,即興的,希望大家多多指點。

===
下雨我覺得也是個很好的RDI,我昨天帶他去商場,結果下雨了,我就開始說,啊呀下雨了,我心裡是想讓他說要拿雨傘,沒想到他說下雨要快跑,我說快跑要濕的,他說把帽子戴起來。我說戴起來,帽子也要濕了,他說那讓爸爸開車來接!死活沒有說我想要他說的,後來我就讓他看看周圍的人,他發現說要撐傘,我說可惜媽媽忘記帶傘了……估計我家娃肯定一頭瀑布汗,最後我們還是戴著帽子淋著雨跑了回去

===
報告一下今天的即興RDI活動。跟孩子一起折毯子,就是各自捏住兩個角,對折又對折。對折到差不多大小的時候,我臨時增加了一個遊戲,就是拿一個球放在毯子中間,我和孩子一起用力把球彈起來,再用毯子接住球。

====

昨天我做的是打印照片放照片,當然作為引導者,我非常希望她能對照片有情景回憶,但我也深知不見得她會主動去回憶,也不見得會接受我的輔助,所以我就沒有把情景回憶作為很重要的任務。只要孩子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就可以了。不以任務為本,家長心情比較輕鬆,也更容易享受過程。昨天還有意外之喜,就是設置的挑戰,居然孩子的解決思路比我的還棒呢。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RDI -燈泡壞了的例子

RDI -燈泡壞了的例子

囝囝晚上到洗澡時間了,但燈泡壞了!
我: 囝囝,還未洗澡啊?
囝: 媽媽,燈泡壞了啊!
我: 怎麼辦呢?黑漆漆了。
囝: 換燈泡啦!
我: 哇你想到要換燈泡真捧! 可惜沒可換的燈泡了!
(囝囝在此就走開了,因為聽到問題解決不了就 check out,我把他叫回來。)
我: 你走開了我們就商量不了啦。不如一起商量怎麼辦啦!
囝: 換燈泡(重覆再說的原因是因經驗過一個解決方法-上次燈泡壞了爸爸換了就沒事了)
我: 但是沒燈泡。我們再想一想可以怎麼辦啦。
(總結一下:)
現在沒燈了,可以:
-換燈泡-但沒有新燈泡了
-黑暗暗洗澡
-不洗澡一天
囝: 我要洗澡! 我不要黑漆漆
我: 那怎樣才能帶些光進入洗手間呢?(一邊說一邊在家派尋找東西)
(囝跟著我到房中,看到夾燈)
囝: 啊!用這個(走前去取下夾燈)
我: 啊!你想到用夾燈呀!哎呀,沒電(未插電)
囝: 插這裡! (指著抽氣扇的電源,沒插頭的)
我: 好哇!(慢動作扮插)
囝: 啊!沒插頭插不到啊!
我: 怎麼辦? 沒有電呀!(又東張西望扮找)
囝: 這裡有! (找到房中的插頭)
我: 哇!你找到電源了!真捧! 哎呀,不夠長啊…怎麼辦呢?要把它延長才成。來,媽媽取拖板來(因為已過了不短時間,所以今天就打算教到這裡,後續的我自己完成了!)
我: 哇!我們一起解決問題了!現在有光可以洗澡,不必做污糟豬,也不必摸黑啦!太捧了!(注意不要弄濕的安全問題當然也後來解說了)

大家可參考如何應用慢下來和撘架(scaffolding) 的方法去引導孩子! 在過程中孩子在協助下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他累積了經驗,在生活其他部份也會提升這種解決問題的自信和能力的! 
而慢下來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若我們急著解決問題,沒給足夠時間和空間引導,我們就永遠揹了解決問題的角色了!所以,慢,真的很重要呢!
共勉之,加油啊!

慢不了,怎樣辦?

慢不了,怎樣辦?

慢下來是RDI很基礎和很重要的心法,却也可以說是經常被誤解的心法。有些人以為慢只等於動作慢,說話慢,又或以為慢等於什麼也不理不管,這是很大的誤解。RDI中的慢下來,是說溝通的節奏放慢,這種慢讓家長可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包括他的狀態、情緒、思維等等,而不是只在完成任務上。

有些家長就是覺得慢不下來,以致好像進行了一段時間,效果仍然不明顯。

當然每個家長都不同,慢不下來的原因也因人而異,所以這裏也只是普遍地寫一寫一些原因,讓大家來參考參考而已。

其中一個慢不下來的原因,就是太想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了,例如,想孩子和我們能自然互動。其實自閉症譜系的障礙是難以與人平平常常的交流,所以這方面對孩子來說實是困難。但家長却不期然更因此而牽動自己的負面情緒,一想到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就急躁起來,反而更常地看到孩子缺乏的地方,甚至,幫他做完他本身要做的事,就不用看到他困難的一面。

這反應是很自然和無可厚非的,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呢?但是,我們又不能忽略了,其實就算一般發展的健康孩子,也有不少是不愛與人說話,不願合作做事等等,各自也有令人頭痛之處。所以我們要把思維轉一轉換過來,先接受和明白孩子的現狀,再慢下來,並只快一步地引導他。

“因快得慢”-若我們總是貪快,為了成果,迫著孩子做,甚至幫他做,那孩子就一直缺乏了自發去做的機會,沒辦法練習自發去做的結果,就是變得被動。所以家長原本想讓孩子能更多地互動,却變成了反效果,孩子更退縮了。

而另外,家長可能無意識地以為孩子應做到一般孩子做到的事,而忽略了,所謂一般的孩子,一樣有冒冒失失,丟三落四,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況。無形中對孩子有比較高的要求。

例如有一位孩子,在做某一件日常自理的事情上,總是不願,每天和大人拉鋸,本來一般用3分鐘完成的事,家長和孩子要超過30分鐘,甚至1小時才完成,過程中經常哭哭鬧鬧的,實在是一大折磨。 家長的痛苦,在於認為一件“小事”也要花那麼多時間實在無理,漸漸也誤認為是自己的失敗。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我們要了解,對孩子來說,怎樣才是他能夠做到的。所以我問家長,他最快能夠完成,要花幾多時間? 最慢要花幾多時間? 而一般要花多少時間? 這樣想想之後,家長發現其實最快也要最少十分鐘,一般來說,十多二十分鐘,而最長可以到45至1小時。這樣一想,和他們心目中的三分鐘,距離是非常遠的,所以這部分我們要有意識地了解孩子的現況。當家長有合理的期望時,心情也比較容易慢下來了,慢下來之後,現在一般只花十多分鐘就能完成,也沒有了吵吵鬧鬧的情況,甚至在這十多分鐘,還能變成親子時間呢!

另一個能幫助家長慢下來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快樂。許多家長在大受打擊之後,變得非常緊張焦慮,對未來看得很悲觀,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若要對孩子的成長 有正面的幫助 快樂和積極 實是不可多得的推動力。所以這是對家長的一大挑戰: 究竟怎樣才能在這麼難的狀態下,仍能保持自己的正能量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留一段時間給自己。這段時間讓自己做一些快樂的事: 例如從拾過往的興趣、嗜好,又或是只聽聽音樂,小睡一會,又或有些人喜歡做手工,畫畫,填色或烹飪,又或者做一些運動。這一段自我放鬆的時間非常重要,能幫家長可以靜下來,靜下來才容易慢下來呢!

相信不同家長都有自己的方法幫自己,大家可互相分享交流一下,讓我們一起學習慢下來吧!



初學RDI家長常見困難

初學RDI家長常見困難

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比較難一概而論,有些家長比較快掌握,有些就要長一點的時間和練習。這裏總結一下常見的家長困難:

1. 未能從只針對行為,想快速阻止某問題表徵,而轉為以核心問題為本去干預

2. 未能有效從命令式的習慣,改為給孩子較多空間去思考

3. 長期以大人期望為本,習慣孩子沒有決定權,一下子要放低家長權威,未能適應

4. 比較難面對孩子真實能力,對孩子期望超出實際情況,未做到架設(scaffolding)的精神

5. 家長本身是急性子,要放低結果,聚焦過程,要較多時間才做到

6. 太順着孩子興趣,怕孩子沒興趣而不敢嘗試比較日常,沒太大趣味的活動

7. 未能抽出足夠時間和精力和孩子互動和相處,只做功課,缺乏練習和擴展

8. 害怕孩子走神,離場,不集中,負面情緒。把互動負任只扛在自己身上

9. 不敢發問

10. 對自己過於嚴苛,太想一蹴而就。未給自己足夠耐性和時間

其實上述的問題一般在開始了RDI後,在顧問的引導下已能解決,只是每個人都不同,有些人要多些時間和心力去改變現有模式,但當果效逐漸明顯時,家長大都能堅持,並且應用得越來越多,甚至生活中許多時刻都能貫徹RDI心法,以致孩子有更多空間應用,進步可以很明顯的。

加油!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Anan 的RDI 原創文章] 從“任務為本”轉化至“過程為本”的心路歷程



在做RDI活動時,其中一個令家長感到困難的原則,就是“過程為本”。

“過程為本”的意思,是把焦點放在與孩子的互動交流上,而不是孩子能否完成任務上。

其實我自己在初期學習RDI的階段,也陷入了誤區。學RDI之前,我看了不少書本,孩子也長時間在不同的范疇上受訓練-幼兒導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很多“師”都給了我許多大大小小的任務,例如跳彈床100次,刷身一天3次,顏色分類10個,二選一要選對,當時其實各“師”所用的大都基於行為為本的教法,基本要“達標”,最常被問就是: “媽媽,你有和他訓練嗎?”,每次都要交出剔交叉的表,顯示我有多努力去完成目標,孩子又有多進步! 其實我實在因此感到甚大壓力,因為許多教法和目標的訂製並沒有考慮到他的感統困難和專注困難,所以經常我都未能完成,因而帶給自己和孩子很大的壓力!

學到RDI之後,我就完全拋開這些桎梏了!因為我知道核心障礙是我最迫切要干預的目標!

不過拋開了那些表,不代表我就能立即從過往的舊模式轉到新模式,我發現,當我要和孩子做活動的時候,我總是很在意他是不是有聽到我的指令? 是不是有跟從我的教導? 是不是能夠完成我所設計的任務呢? 是不是做“對”了? 我的角色基本上是一個教官,不是一個有意識的引導者。

後來我越深的鑽研 RDI, 我就越明白原來我把任務放得很重,例如一些家務活動,如: 洗菜, 我會很注重他能不能夠真的洗乾淨,讓我晚上可以煮了來吃! 於是當他犯錯的時候,例如把菜折到一塌糊塗時,我很容易就火大了, 把心法都拋諸腦後,變成很焦急的要他快些做到。 所以有了這個經驗之後,我以後都把一小部分材料留起來,專門作RDI活動之用, 其他材料才是真正用來煮食的, 這樣就能夠比較放鬆,不計較結果, 比較能把心態調節到RDI心法裏面了!

另外我又深深地了解到, 原來RDI 活動的重點,是在於過程中與孩子的連繫, 究竟他有沒有注意到我呢?若他一心只顧完成事件,例如把菜洗好,那想他加強與人溝通交流的用意,又如何能達成? 當然學會洗菜很好,學會許多事情也很好,但他最弱的部分,我最想他學到的部分,不是這些技能啊!

所以後來我就深切反省了。要知道孩子在長期的“訓練”模式下,尤其是過往威迫利誘不情不願才配合一下之下,對做活動抗拒得很。於是我放下了期望,先從一步開始,在生活中找出很多能夠與他一同合作的時刻, 最簡單的就是打開食物包裝,開水瓶蓋子,打開盒子等等, 但我又提醒自己在過程中,盡量要讓他能注意到我,尤其是我的臉, 所以我盡量和他的高度相近,目光水平相近,把物件放到自己的眼前,中間加入適當的停頓和小意外,讓他自然望我啦!並,我更著重的是情感的分享,多於純粹要他注意和望著。慢慢地,他沒那麼抗拒和我合作了,因為他在過程中累積了成功感,也感受到和人互動也有樂趣。

後來,一些家務活他也願意來配合,我也繼續非常注重上述的重點,並留意保持過程要短,以簡單容易為開端,之後才逐漸按情況加入變化。

他後來從退縮,抗拒,變成了主動願意配合互動了! 當然,也不是每次他都很享受,而我也仍在修錬中,但和剛開始時的他真係判若兩人了。現在引導他已比較容易了,他慢慢地成長起了,離場的次數和時間也逐漸減少,過往每時每刻都雲遊太虛,現在能在互動中維持好一段時間了!

原來,要轉化為“過程為本”的原因,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互動交流,經驗分享,並慢下來讓孩子自我調節等等之上。其實,我也可說是“任務”為本,不過這“任務”不再是很實在的完成了什麼家務,做了幾多次什麼運動,而是變成放在孩子的動態智能,經驗分享,與人互動交流,學習怎去敏感環境,適時變化之上,這些“任務”才是我們孩子當務之急,現在最需要而最難有別人能引導他學會的部份啊!

跳繩,拋球,攀石,溜冰,游泳,寫字等種種技能當然重要,當然有益,但培養孩子能自發,有自信能跟從大人的引導,能從走神狀態中回來,能參照別人,能從變化的環境作判斷,能解難,這些都不是旁人輕易懂得怎樣引導孩子的啊!

所以,我放低了舊的“任務為本”,把“過程為本”切實執行後,取得不少成果,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已主動扛上許多完成自己任務的責任了,他自己來“任務為本”了(笑)!

其實,我發覺以往我的任務為本的教導法和技巧,某些也是能用到現時的引導上的,例如撘架的技巧,不過我要把焦點較正對準在過程和當下的活動目標上,就能敏銳地貼近孩子的程度引導他,例如以往切細任務來撘架,現在要包括等他學到“參照大人”這部份的撘架! 我發覺只要我能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 就能靈活運用! 因為RDI不是說要額外學從外星來的技巧,反而許多是父母的本能 (parental instincts),只要思想較正,對準原則,不斷對自己也容錯,慢下來,從錯誤中學習,終會掌握到如何應用這心法在ASD困擾下的孩子身上的!

希望以上的個人歷程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獨特的經驗,歡迎您也來分享分享,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