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Anan原創文章]淺談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法和親子遊戲治療法

淺談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法和親子遊戲治療法

我自己初初未認識這方法時,看見“遊戲”二字,以為這方法是教家長如何和孩子玩遊戲,實在是一大誤會!

其實這方法最核心的部份是“非指導式”及“以兒童為中心”,並以孩子的視角,用同理心理解孩子。

對舒緩孩子的負面情緒,建立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發性,這方法實在有不少功效。

其實當這方法發展出來時,兒童心理輔導仍未有什麼發展,大部份心理輔導都是為成人而設,方法也集中在談話為主。但兒童的語言表達仍未發展成熟,那怎樣可幫助受困擾的孩子呢?於是愛思蓮女士 Virginia Axline 就發展出以玩具和遊戲為媒介的輔導方法,而她是師承輔導大師 Carl Rogers羅杰斯的,所以此方法背後的理念其實是人本主義 person centered 的輔導方法,深信沒條件的接納和同理心,能讓人有自我癒療能力,能從困擾中找到自身的力量面對和成長。

開始時是由治療師和兒童在遊戲室中進行輔導時間,但後來的心理學家在應用中發現,若家長能學會心法中的精粹,那運用起來的功效也不會遜色。所以,就有了親子遊戲治療法的課程,讓家長在家中進行特別遊戲時間。其實在家中進行的好處一來不必舟車勞頓,另外父母和孩子關係密切,孩子不必適應陌生的治療師也不必面對治療結束後的分離,還有玩具和在家中也大致相去不遠,不必額外購置許多,也能用家中的地方進行,家長還可在遊戲時間外應用心法於親子溝通上,所以好處實在不少。

一般要學到基本心法,課程由3,4節到6-10節不等,視乎家長本身如何學習,並且若有拍攝及實習的部份,那節數一般會較長。其實此心法內容不算複雜,但最大的難處是家長能靜下心來,應用同理心,先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其心情,後才導或指導,並且,其實同理情緒,給空間舒發,是這心法的一大重點。

不過這心法亦有在孩子傷害自己/別人/破壞物件時設限,不過設限的精要,仍是同理為本,提供出路,讓孩子作出選擇,並承受後果。所以,若家長學到設立限制的部份,却變成控制孩子行為的方法的話,就失却了心法的原意和核心,也會效果不彰。

並且,其實家長的態度亦至關重要,雖然教學上會有方法可跟從,但真心理解和同理,跟為了控制行為而同理,其實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的家長需要去認同此法的理念,努力去做到同理心等,才能達到心法的效果呢。

其實家長日常已開始嘗試多運用同理心,先不要急著回應孩子,由描述孩子的感受及所思所想開始,家長或會發展,其實我們對孩子還是太易急躁起來,而原來當ASD影響下的孩子真的殊不容易。當我們能理解孩子,就是關係建立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加油! 共勉之!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Anan原創文章]RDI 之仔仔過馬路(續)

RDI 之仔仔過馬路(續)

之前我的一篇文章分享過如何逐步教孩子有安全意識。

因為曾有家長想我分享一下近來在做的RDI目標,我就把這部分進行中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請謹記不要照板煮碗,必要調節至孩子程度,並應用RDI心法啊!

之前提到,孩子對於過馬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能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另一個就是他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分心比較嚴重,所以,之前其實每次過馬路我也習慣性地十分緊張,一方面要捉著他,另一方面又要看路面情況 ,又怕他動來動去,所以這份緊張,讓我很難慢下來靜下來,細心想想怎樣能夠教導他過馬路。

不過有了RDI的心法,連我開始覺得沒可能的部分,也開始看到希望啦!

正如上次說,現在已經進展到孩子能夠比較有安全意識,而他專注的情況也進步了,整個人安定下來,沒有那麼多的動來動去,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加了。有了這些基礎能力,我就繼續我的計劃--最終希望他能自己過馬路。當然要真正完全做到獨自過馬路他還未能夠的,但,最近他已經能在和我過馬路時,他在前面負責看車子路況,再帶我一齊過馬路了!他的眼睛居然能一直檢查車子會過來的方向,有車就停下,沒車才過馬路! 我真的覺得好開心!

首先我是在他身旁引導他。在過程中我用到的RDI心法例如:

- self talk “說出心裡話”: 當我快要過馬路的時候,我就用這方法,把過馬路時要留意要考慮的直白說出,例如: “啊! 我要停下來,右邊是車輛來的方向(我在香港),我一直望著不要走神,直到沒看到車子,現在安全了,可一邊過馬路,一邊仍左右看著。到安全島就站定,再望左邊。。。”之類。

- 間接影響的方法: 例如,發出一些聲響讓他就注意到快要過馬路了。以前他能停下來,但位置非常接近馬路,於是我用間接影響的方法,讓他注意到危險。所以現在他會離馬路遠一點的地方,就自己停下來。

當以上兩樣都進行得差不多時,我就從在他旁邊的位置,轉換為在他後一步,即是他完全負責看車子顧安全,但萬一有任何失誤時,用絕對能抓著他。這就是“只快一步”的“撘架”(scaffolding)方法,進一步把照顧自己安全的負責交到他身上。剛開始時,他非當猶豫,久久都不敢過,就算沒車子來也是。我覺得這其實已是一大進步,是他懂危險的表現。我在旁繼續用以上所說的心法,讓他自己做選擇和決定,慢慢他掌握到了,沒車子時夠膽過了!

不過下一個挑戰就是車速和距離,有時候仍未掌握得很好,還有日間和晚上等等,都有所不同。現在我們仍在練習和累積經驗中,但我見到他一直在進步,而每次我都把他能做到的部份聚焦(spotlight),講出來! 例如: “啊!你停得很穩,眼睛一直看著車子,就算很心急也等候車子先過,安全意識又提升了!”“現在你看清楚沒有車子才過了!”等等,讓他已掌握的部分能更牢固地記住。

現在仍在進展中,下一步會變化到一些較人多車多視線受阻,或更多干擾物如巴士的馬路,我相信只要謹守RDI的原則,他終有一天學會,向著獨立和自我照顧(甚至連我也照顧)的道路上又邁進一步!

加油! 共勉之!


[RDI 原創文章] 把問題行為看為未滿足的需要

[RDI 原創文章] 把問題行為看為未滿足的需要

相信讓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孩子的問題行為了! 這些“問題行為”包羅萬有,但是,有一個共通點就是: 讓家長煩惱非常,很想立即把問題消失,讓家長的心情可以平靜過來,不用再煩惱,氣憤,難受,尷尬,痛苦,不知所措!

不過,家長往往發現這些所謂問題行為總是揮之不去,甚至一個問題行為解決之後,另一個又出現了,好像沒完沒了一樣讓家長感到非常沮喪!

或者簡單羅列一下有什麼一般會令家長頭痛的問題行為吧! 例如: 發脾氣很久也停不下來,打人,傷害自己,睡在地上,不停開關門,一定要走某條路線, 不懂照顧自己的衛生,不懂照顧自己的私隱,不停重複說話,不停問問題, 坐不住,搶人東西吃,等不了立即就要走,不理別人,想做就做。

只要看一看這張清單,就知道家長有多煩惱了! 我當然也明白! 因為這清單上有不少我的孩子也有的“ 問題行為”。

不過當我發現,用“問題行為”來定義它以上所有的行動,其實並沒有什麼益處。 首先我把它等同於一堆問題,有時這些問題完全蓋過了他自己本人,令我的煩惱也不由分說地變得非常之大!加上日復一日解決不了的“行為問題”,就讓我越來越沒有動力去跟他一起生活,有時看到他就生氣很難保持心平氣和。

後來我學到了親子遊戲治療法及RDI 之後,我的思想改變了。首先我學到,原來用只針對行為的思維,並把所有這些表現背後的原因、思想、情緒置之不理,只是針對管理行為的做法,是對我有害無益的。 並且在實踐上,我發現賞罰對他來說,很多都是沒有效果。有一些可能是有短暫效果的,但是當沒有了賞罰, 沒有一個人來看著他,他就沒有主動去改變的動機了。

後來,我明白到,原來所有以上這些所謂“問題行為”,背後都是表達著一些需求, 而不是“只是自閉症特徵”而已。 其中,有許多是因為他還未能夠整理到他的思想和情緒,並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就“以行動來說話”。 例如其中一些重複又重複的行動,原來很可能是表達著一種希望整理內在混亂的情緒,也可能是表達著他的不知所措、緊張和焦慮,表達著他很想能夠藉著控制外在環境以達致內在平靜的需求。 要是我們完全漠視這些需要,只是集中消滅它的問題行為, 那麼他們可能減少了一種問題行為又出現另一種問題行為,因為核心的需要和困難並沒有得到解決。

所以我開始把目光從問題行為轉到核心問題上。RDI 提及到自閉症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缺乏動態智能,並對此作出針對性的干預和培養, 所以當他的動態智能,能夠成長,人就變得多了彈性,那麼,“重複又重複”這個問題行為就自然減少甚至消失。

另一個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就是“衝動”: 一有這個情緒或念頭,就即時變成一個行動出來。 所以我們先要針對他的自我意識下功夫, 並且從與他互動中,我們能夠慢下來,給他時間自我整理自我調節,這才讓他練習到怎樣可以在同一狀況中。有其他可行的行動或選擇,而非一定要做出問題行為。

而另外一些所謂問題行為其實是表達著感統需要, 只不過我們是神經元一般發展的人,所以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感統挑戰跟我們並不一樣, 所以當我們多從他們的需要出發去看,一些無法理解的行為,就找到了原因。 原來他們情感上跟我們不是完全不同的。若我們帶著他們的感統問題,並遇上一大堆的不理解,規範和責備,可能我們也會有相同的表現。

所以從今日起你可以嘗試把“解決問題行”為轉化為“了解孩子的需求”, 並針對核心困難來作出干預和引導,這才是治標又治本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