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RDI 個案諮詢安排及收費(中國內地除外 202107)

現時所有中國內地以外的RDI個案諮詢及教學,本人都不直接收費。家庭只需: 

1. 註冊 stage.rdiconnect.com 的RDI學習平台,此為 RDIconnect直接以信用咭收取之費用,每月為US$50.

2.所有其他費用按家庭個別能力自行決定,以自由奉獻形式收費,直接給予/奉獻本人教會「金巴崙長老會禧臨堂」。(收費參考:評估 HK$4500 諮詢費用每節每小時:HK$1000)

並,因本人主職為孩子的媽媽,也兼任中國雅恩自閉症家庭顧問,所以現時所有教學或諮詢都以網上學習為主(透過網上會議程式例如zoom,及通訊軟件whatsapp或wechat視像對話),並敬須遷就本人日程時間,謝謝垂注:)。

.....

1. 與家長初次會談(30min - 1小時) [免費] 

(註: 家長須予先拍攝2分鐘同大人與孩子二人互動的影片,讓顧問有初步了解。)

2. RDA (互動溝通分析/評估): 目的為了解父母與孩子溝通模式,孩子狀況及能力等等。安排如下:

a. RDA1
-家長自己於家中進行拍攝,父與孩子,母與孩子,各進行2個活動,每段片段大約5分鐘。(若家庭選擇只一位家長拍攝和參與也可以)

b. RDA 分析
-完成影片後,顧問仔細觀看並進行分析後,顧問和家長訂立RDI諮詢的目標和方向(不設書面報告)

3. 顧問與家長會見(網上),約兩星期一節每次一小時,進行RDI教學及實踐,家長拍攝影片讓顧問給予引導,

4. 所有RDI家庭必須註冊 stage.rdiconnect.com 的RDI學習平台,此為 RDIconnect直接以信用咭收取之費用,每月為US$50.


(由於本人工作和生活安排調動,小組教學將會暫停至另行通知。有決心實行RDI的自閉家庭(不包括中國內地家長)可選擇線上/網上作個案諮詢,詳情可參閱網頁。由於本人時間非常有限,以有決心和時間只進行RDI介入,能遷就本人時間的家庭為先。未能滿足所有查詢及需要,謝謝。)

(本人亦保留隨時可以中止個案諮詢的權利,抱歉)


個人介紹

Ms. Andrea Ng (阿An) 

。RDI 註冊諮詢顧問(2014年受訓,RDI 創立人Dr. Sheely 女士,即Dr. Gutstein 太太是本人的個人督導, 於2016年10月成為註冊顧問至今)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法工作者(已完成劉雪霞女士主講[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理論課及實習課及督導課]及[小組遊戲治療理論課])

。敘事治療實踐者

。雅恩中國自閉症家庭介入方案顧問,包括RDI個案諮詢,小組教學,文章分享,網上語音直播,已協助過百個自閉症影響下的家庭

。香港大學資訊科技教育碩士


聯絡方法:

電郵:andrea.ng.rdi.hk@gmail.com

(Updated 2107)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ANAN原創文章] RDI 能幫到孩子在群體的表現嗎?

RDI 能幫到孩子在群體的表現嗎?

近來常被問到,孩子本身在一對一環境表現不錯,但在群體就很難參與,例如走出坐位,未能跟老師做動作,遊魂出神等等。家長想了解,RDI大多是父母與孩子一對一的互動,對群體生活又怎能學到呢?

首先,我要澄清一些概念: RDI沒說過“只能”一對一,有時活動也可讓其他家人一同參與,也有在生活環境的活動例如購物等等,不是“永遠”或“只有”父母對孩子的一對一狀況。但必要注意的是: 要撘架和減低環境干擾之前題下作出這些活動設計,孩子要能已成長到可應付才去做,而不是為了“訓練”的目的,就夾硬在外設計這些活動的。

另外,我通常會問家長,家長說的“一對一”時孩子能掌握的情況,實在是怎樣的呢?家長多數回答說,例如是老師看管孩子之下啦,老師會不斷提醒孩子坐好不要出位之類,又或做一些比較靜態的桌面活動如拼圖、寫字,就算有互動也多數是一問一答。

了解後,我就告訴家長,我們要了解其實RDI的原理是怎樣呢?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家長以RDI方式一對一,却能幫助他在小組或較多人的環境也會有進步(當然不會和在家一模一樣,但比之前却是進步了,例如安定了一些,較能投入和融入活動等等)?

其實人和人的相處和互動,就算是親子一對一時,涉及的能力對自閉症干擾下的孩子來說,一點也不簡單,例如經驗分享,互聯專注,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多管道和非語言溝通,動態智能等等,就算在RDI一對一環境中(真實相處環境而非教學或靜態環境)已需要用到不少,並且多種能力還要就情境調節靈活運用。所以,RDI說的“一對一”互動,絕不同於過往傳統針對“行為”的訓練法的“一對一”,難度已高很多。

許多孩子在外出環境有太多干擾,以致他們的實力顯示不出來,但家長受“行為為本”的理念影響,行為上顯示不出來就等於沒有能力,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而因為基於這想法家長就認為要帶孩子不停上小組上大班等,其實若孩子這部份的能力仍未成熟仍距離很遠,這如揠苗助長一樣,是助不了長的。

並,我們見到孩子在小組或大班看上去似乎走神,出了坐位,好像完全不懂,但其實他們本身的實力仍在,不會消失的,所以,當他們在與父母的RDI式一對一活動有進步時,尤其當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加,在大班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來了。

所以有RDI家長問我,為何沒有直接訓練孩子課堂中怎樣做,連角色扮演也沒做過,但孩子以前站定從沒有跟老師和群體做過動作的,近來突然就做到呢?

我告訴家長,因為他們開始做撘架,互動協調的活動做得很好,孩子從中學到和體驗到了,他也有了勝任感、能力感和自信,自然而然就把能力顯露出來。就如我們自己及一般發展的孩子一樣,我們同樣不必如行為為本的思維說,要逐個逐個場景類化訓練,許多事就“自然而然”學會了。所以RDI是讓孩學到“學怎去學”(learn how to learn),並且孩子會能應用在不同環境上,不是像輸入一加一等於二般逐件積木要一件一件撘上去,並家長有時忽然會見到孩子跳躍式的進步 (Quantum leap),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暫時孩子在小組和大班表現未如理想的家長,我明白大家的擔心,但,先專注在RDI一對一互動環境中,對孩子來說,就好像學游泳先由泳池開始一樣,減低干擾,撘好架,讓孩子先在安心安全的情況下,學習到上述所說的重要能力吧。當他真正經驗到學會了,這能力不會消失的,是會能顯現在其他環境的,尤其當他能適應到調節到環境和感統干擾的時候。而到時機成熟時,到他已能發展出那些能力時,自然就能逐步增加環境干擾,在活動中加入更多人,而變得更接近日常生活了!家長也會見到孩子判若兩人的一面!

加油! 共勉之!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親子遊戲治療法小組課簡介



親子遊戲治療法應用於日常溝通


簡介: 源自非指導式兒童為本遊戲治療(non-directive child centered play therapy)的親子遊戲治療(Filial Play Therapy)適用於不同的兒童。 Andrea 的孩子從小被診斷為自閉症,把這心法應用於引導孩子身上,取得不少成果。此法特別能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建立自尊自信,並加強孩子了解日常生活規範的能力,而在建立自我意識之餘,更協助孩子發展同理心。

時間: 星期一至五期中一天的10 a.m. - 12 p.m.

節收: 3節教學 1節實戰及交流

地點: 西鐵元朗站附近屋苑會所房間

對像: 育有被診斷或懷疑為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或主要照歸者,或,對此法有興趣人仕也可參加

人數: 4-8人

收費: 600元

[註: 不設托兒,只供家長本人參加]

內容:

1. 明白感受

2. 設立限制

3. 創意選擇

4. 描述所感所思所想

5. 建立自尊自信的技巧


導師: Ms. Andrea Ng (阿An) (RDI 家庭諮詢顧問(2016年10月畢業), 親子遊戲治療法實踐者,已完成劉雪霞女士主講[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理論課及實習課及督導課]及[小組遊戲治療理論課])


報名方法: 請電郵 whatsapp號碼及稱呼予 andrea.ng.rdi.hk@gmail.com, 本人會盡快與報名者聯絡商量安排

 Facebook page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轉貼文章] Bill-Engagement overpowers Opposition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33454616734037&id=123708701041972

Engagement overpowers Opposition

Recently I had a chance to do an assessment for an eight year old boy, diagnosed with autism and ODD.  Supposedly very oppositional, throwing fits whenever asked to do anything and demanding to have what he wants, whenever he wants it.   The poor mother was at her wits end, totally exhausted and overwhelmed.   She is used to being hit, scratched, kicked, etc if she doesn’t give him his way.  Sure enough as soon as we got there, the child was throwing fits (screaming, hitting, etc.)  over every simple snags in his expectation; demanding he play his video game, having juice, etc.  

Apparently the only activity he will do at home is playing electronic games.   Mom and I sat down at the dining room table and mom wanted him to sit at the table with us.  He refused and wanted to play his little hand held electronic game, so she let him sit down with the game.  He played his game for a few minutes while we talked.  Then he was told that in a few minutes he would need to put the game down and talk with us.  Of course he didn’t like this option and resisted.   We had been discussing with mom about using his preferred activity (electronics) as reinforcement for participating in other daily activity; what we call “first, then” (First we do ___, then you can play your game).  

Once it was time for him to put the game down, I simplied the task to “let’s color for two minutes, then you can play your game for five minutes” (he can tell time and mom is used to using the clock on her phone as a timer).   The young boy refused to give mom the game and kept resisting.  Mom kept coaxing and counseling but did not take the game.  I again clarified what the expectations were, (first we were going to color , then he can play the game for five minutes.)  He still screamed no and refused to give mom the game.  I requested mom to take the game from him, and as expected, when she did he hit her and screamed some more, demanding to get the game back.  Staying calm, I just said again, “when you are ready, we can color for two minutes then you can play the game for five minutes…let me know when you are ready.”   He screamed for about 10-20 seconds, then realized I was not going to feed into it (I said nothing; waiting patiently) and he calmed right down and was ready to color.  

 When collaborating over what to draw and color, he decided he wanted to color one of his action figures in his favorite games.  The other therapist drew the figure as the boy colored it in.   Once the two minutes were up I told him his two minutes were up and he could play the game now (mom wanted to say nothing and just let keep coloring…but I wanted him to make that choice and trust that we would follow our word.)  The young boy wanted to finish coloring the figure first.  He was having a good time discussing what he knew about the action figure and collaborating with the therapist what colors to use.  You could tell he felt very competent knowing all about the action figures and telling us about them.   He gleamed!

Once it was done, we gave him the game and again told him that he could play for five minutes and then we would color again for two minutes.   Mom and I went back to talking about using preferred activity to reinforce other activity, start short and simple and gradually expanding his engagement in other activity.  We also talked about how to expand his interests into other activity, like drawing the action figures that he loves so much (building activity around his preferences).  Once the five minutes was done, as expected he wanted to continue the electronic game; although he was much more cooperative giving it up since he knew ahead of time that he would get the game back again after coloring for two minutes.  

This time he wanted mom to draw a different action figure.  Mom googled it on her phone and the two together looked at which picture of the figure they wanted to draw and color.  The young boy was excited about that.  As mom copied the figure he was required to put his hand on the top of the marker as mom drew the figure.  He we impressed on how she could do that so well.   During this exchange there was good collaboration, with mom putting some boundaries on what he said and did.  He handled it well and was following her lead.  Together they were having fun engaging in a “we-do” activity together.  You could tell he felt competent and enjoyed the engagement.  After the two minutes I gave him a choice, “do you want to stop and go play your video game, or stay doing this with mom?”  He didn’t hesitate, he wanted to stay coloring with mom.  Once that figure was done, he wanted to draw and color another one.   At that moment he was enjoying this “we-do” engagement with mom more fun than playing his electronic game.  

In this one short session we were trying to show mom and the therapist (1) how to gradually shape greater engagement and cooperation by reinforcing engagement with the preferred activity, (2) how to use “’we-do” activity to teach relating skills, and (3) how to build other activity around his major preferences (video game figures).    The oppositional behavior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and he was gleaming with confidence when talking about and coloring his action figures.  

From there we discussed with mom how to build a structured routine around using the electronic games to reinforce simple engagement in other daily activity (first this, than the game) by starting out with short and simple activities and then slowing expanding on the engagement.  By focusing on his strengths and preferences she could build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her son, as long as she was clear and consistent with him.  He is a bright boy and picks up on the consistency without difficulty.  Clear, fair and consistent expectations followed by warm interaction during the we-do activities.    No punishment needed,  just clear expectations and boundaries around playing the electronics.  Of course, this along with not stop all the tantrums and resistance; however, it was a starting point for building cooperation and engagement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to reducing the automatic resistant opposition they were experiencing.   Once this is established, we can expand from there.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Anan原創文章] 轉變心態-問題是問題,人不是問題

[Anan原創文章] 轉變心態-問題是問題,人不是問題
-孩子本身不是“問題”,“自閉症”和我們如何看待“自閉症”,才是問題

與一位(甚至多於一位)被診斷或被懷疑有自閉症的孩子生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問題接二連三,還甭說外出於社區,學校,社群,甚至親屬朋友圈子,也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和壓力。

不過把自閉症的問題和孩子本身劃上等號,似乎幫助不大! 即是說,我們家長很可能被潛移默化,因太頭痛太辛苦,眼中就只看到孩子不妥的地方,甚至-認為孩子只有不妥的地方。

我記得幾年前有一次,一位導師主持一個小組,想各家長寫下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結果許多人苦苦思索都難以寫出來,反而,說到頭痛之處,就能寫出一頁長長的清單。好像,孩子就是一堆問題,孩子就等於問題。

對家長來說,把“孩子等同問題”的壞處,是失去希望了。試想日復一日已要對著許多問題,還要覺得這些問題都沒出路,那家長還能保持正能量嗎?而且,當有新狀況出現,家長也很易把它歸因於老問題,又是問題了!這樣以圍著問題負向思維的壞處,比問題本身更具殺傷力! 難怪不少家長會被負面情緒折磨,越鑽越負面,甚至造成情緒困擾,沒有動力,越想越灰暗。

要打破這僵局,其中一個可以做的,是把問題和孩子分開。之前有一篇文章講擬人法的,我們也可把自閉症擬人法起來,例如,就當“自閉症”是一隻大怪獸吧!我們來訪問一下牠:

我: “大怪獸,你如何影響著孩子啊?”
大(大怪獸): “我令到他不想和人玩,只想自己一個! 我令他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 我令他很固著什麼都跟他固定的規則! 我令他挑食,只食某些東西! 我令他情緒失控,大吵大鬧!......”

我: “那你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啊?”
大: “我要破壞他的成長! 我要令別人都排斥他,都不喜歡他! 我要令他封閉自己! 我要令他不能在社會中! 我要令他和父母的關係破裂! 我要令他成為一個失敗者!”

我: “ 看起來你真的很強大! 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有弱點的! 你的弱點是什麼? 什麼時候你的影響比較少?”
大: “ 我最怕阿慢! 每當阿慢出現的時候,孩子就有機會思考和慢慢反應。這時我就影響不了他!而且父母對他也變得接納和包容。當父母思想改變 我就影響不了他們!
另外我最怕他們變得積極。當他們集中火力只處理能夠應付的難題時,並且他們很有計劃地,逐步逐步幫助孩子。我的力量就會變少!
我也害怕父母互相交流和學習,把他們應付我的心得互相傳播,讓我的計謀不能成功! 本來我希望分化他們,怎料他們卻因此變得團結起來,令我非常害怕!

我: “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做到以上的事呢?”
大: “ 我想他們首先要相信,然後要不斷嘗試不怕失敗,在看起來沒有出路的時候,也要懷抱希望,這樣我也不能常常影響他們了!”

我: “ 謝謝你回答我這麼多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是,其實你有沒有好的影響呢?”
大:“ 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大家都非常集中在我的壞影響上,居然有人會思考我的好影響,那我就告訴你吧!
其實,我有很多才能和天賦,只不過經常被人忽略及貶低吧! 例如我能夠做一些很重複的工作而不覺得沉悶,所以有一些孩子長大後能夠擔任一些品質管理方面的工作。
另外有時我讓孩子的計算技能相當出色。外國還有一位家長,開設了一間資訊科技公司,專門聘請受我影響的人仕作為員工呢! 據說他們都非常熱衷工作並且做得很出色。
當然我令到他們有很多困難,並且每個人都不一樣。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許多才能,甚至有些孩子真的長大後仍需要很多照顧,但是他們總有一些能力,等待能夠懂得他們的人來發掘。而最懂他們的人通常是他們的父母和主要照顧者。 所以我說過我最怕他們積極和有希望!
我: “謝謝你接受我的訪問。你真的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資訊。希望我能夠像你說的一樣啦!我也要和阿慢做朋友,並多作分享,多學習,多嘗試,不放棄。因為,我真的很想幫助我的孩子啊!再見!”

希望文中的“我”和“大怪獸”的對話能帶給讀者一些新角度和思維。每個家長面對的大怪獸也可能有所不同,不知你想像中的大怪獸會給你怎樣的答案呢?

[文中擬人法的方法取材自敘事治療的外化問題,有興趣未來有機會我再多作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共勉之!]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rdihk.blogspot.hk]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文章轉貼]如果小朋友係"左撇子"

如果小朋友係"左撇子",應該點樣教?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59698060773212&id=789617517781269

原來噚日8月13日係國際左撇子日~最初,知道有呢個節日時,覺得好新奇,於是,就嘗試上網搵下關於呢個節日嘅資料~最後,發現呢個節日其實係由一個喺美國嘅左撇子組織所創立嘅~創立嘅原因係希望右撇子(世界人口的大多數—90%)喺呢一日多多關心左撇子(世界人口的小數—10%)嘅生活需要,當中包括重視佢哋喺日常生活、教育同埋工具設計上嘅權益~ 好神奇嘅係原來過往7任美國總統當中,就有5位都係左撇子!

而我喺工作嘅時候,就經常會遇到本來主用手係左手嘅小朋友被長輩強逼而改爲用右手來寫字嘅情況。佢哋喺冇指示嘅情況之下,通常都會傾向用番左手嚟攞嘢、揸鉸剪、拋波、接波等,甚至乎佢哋嘅左腳都會比較叻啲、有力啲,而主視眼都係左眼~咁點解有啲人嘅主用手係左手?有啲又係右手呢?原來,係同我哋嘅腦部發展有關,左撇子嘅右腦發展係比較發達(*須知人類嘅右腦係負責控制左邊身體嘅肌肉),而右撇子則相反,所以主用手嘅發展就好似性別一樣,都係與生俱來嘅~如果家長強逼小朋友用唔係先天嘅主用手嚟做嘢,可能會影響到佢哋嘅腦部發展~

當我哋強逼左撇子用右手嘅時候,其實同時會減少佢哋發展較爲發達嘅右腦嘅活動,科學研究發現,右腦主要負責藝術、創作、想像、視覺處理、空間知覺、圖像思考、情緒表達,是爲「藝術腦」,而左腦則主要負責語言處理、邏輯思考、判斷力、閱讀、科學/數學等,是爲「知性腦」(*可參閱附圖)。因此,強逼小朋友用右手,其實會阻礙咗佢哋右腦嘅發展、限制同埋浪費咗佢哋原本較強嘅潛能。佢哋亦可能因爲被強逼用非主用手而要用更加多時間去適應用右手嚟寫字、剪紙、做運動等,而所輸出嘅工作質素往往較低,例如:字體不美觀,佢哋通常亦會較容易覺得攰。

相信長輩強逼小朋友用右手嘅出發點都係好,想小朋友長大後,生活方便啲,須知世界上大多數嘅人都係用右手嘅,所以好多工具,例如:鉸剪、球拍、樂器、相機、售票機等都係根據用右手嘅習慣而生產嘅,於是,對左撇子嘅生活就產生咗好多不便~亦有家長因爲主用手係右手,而擔心唔識教左撇子小朋友而強逼佢哋用右手。

其實時代進步,坊間已經有好多專為左撇子而設計的用具,亦發展出更多的方法去教佢地寫字丶運用唔同嘅工具俾家長參考:http://mamaot.com/tips-for-teaching-lefties-to-write/。所以,就算小朋友係左撇子都唔需要強逼佢地用番右手,放手讓佢地自由發掘丶探索自己嘅天賦便可以了!*家長最好可以將小朋友嘅需要吿知老師,等佢地都可以在教學時作出配合。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Anan 分享] 如何用擬人法幫助孩子

如何用擬人法幫助孩子

不知大家有沒看過奇先生和妙小姐 (Mr. Men and Little Miss). 這書的作者把一些抽像的概念化為人物和角色,例如勇敢先生,快樂先生,陽光小姐等等,並讓這些先生小姐還到不同的事,來突顯他們各自的特色。

其實對自閉症影響下的孩子,抽像概念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尤其是這些概念不是絕對,不是非黑即白,非常視乎情景和動態判斷的,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掌握的。

所以,用擬人法的方式來總結一些抽像概念,對某些自閉症影響下的孩子,或許是一個方法。

而擬人法的好處是比較有趣,亦似乎比較抽離一點,容易站在客觀的位置去了解一件事的各個面向。我來說一個應用的例子: 例如,囝囝對人的手有不太明所以的興趣,並且很喜歡捉著同學的手。我用了不同的方法讓他明白先要得到人同意才能和人握手或捉手等等,同時,我也和他一同創作了“捉手先生”這個人物,並一同看看捉先生多數什麼時候會偷偷出來搗蛋,會造成孩子自己和別人什麼困擾,會帶來什麼壞後果,他其實想做什麼,什麼時候捉先生曾經沒有出來搗亂,捉先生害怕什麼等等。

當我和孩子子討論捉先生時,我和他都比較心平氣和,好像在說別人的事一樣,能從多方面了解捉先生。而最令我驚喜的是,囝囝講出了有一天,捉先生沒有出來,因為囝囝忍得住,就算好想去捉都沒有去做。

我把捉先生畫了出來,又簡單用文字寫低了關於他的種種,更重要的是記錄了囝囝當天獨特的成功經驗。

後來,捉先生就再沒有在學校出現過了。當然這不一定只是擬人法的功勞,因為我同時和孩子進行親子遊戲治療法和RDI,這些對他的幫助也是非常的大。但我想說,擬人化的好處也是肯定的,而且每次我和他談論捉手事件時,也可避免好像怪責他,大家能用比較輕鬆的心情去面對。而這方法也幫我去把問題和孩子分開,即,問題是問題,孩子不是問題-意思是,不是他本人出了問題,而是捉手這件事帶來了問題,我們可以商量去回應這件事的。同時,用了一個人物,也比較易把一連串相關的事結合在一起,對孩子來說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其實擬人化的做法,我是取材自敘事治療的“外化問題”的技巧,不過篇幅所限未能詳述,大家可以看看上述的分享,引發一下思考,看看有沒有可應用在孩子上的地方。

其實帶著受自閉症影響的孩子真不容易,尤其日常與人相處,當他能力未及時,確會鬧出不少事來。我們家長真的被練為刀槍不入,腦筋靈活,才會面對種種挑戰呢!但也因為種種挑戰,才想到許許多多的點子出來,我有時覺得自己也成了“腦筋急轉彎小姐”呢(笑)!大家加油! 共勉之!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ANAN 分享] 總結一下play和RDI要學習的

近來回顧了自己的學習,終於好實在地明白並選擇"關係為本"為自己於自閉兒的介入方式。而第一步,就是"愛與接納"(love and acceptance)的態度, 然後就是"建立信任"(build trust), 接著就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self awareness), 明白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慢"(slow down)就是很關鍵的心法。之後就是互動協調(co-regulation).

當中亦要用到"設立限制"(limit setting),和"簡化環境干擾"(productive support).

而當我們已進展到能和孩子互動時,就需要注意和他"連結"(connect)後才說話和互動,讓他更習慣以眼睛觀察和明白我們(social gaze, social referencing).

而再下來就可更多建立孩子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並記著多用"經驗分享式溝通"(experience sharing language, declarative language), 少用問題和命令式語言。非語言式和多管道式溝通(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multi channel communication) 要多用。"放慢"(slow down)仍然是很重要的主題,必要嚴守,不要急。仍是關係為本。中間孩子可能因各種原因,例如焦慮(anxiety)或感統問題(sensory overload)而精神上或身體上離場(mentally or physically check out), 我們要繼續放慢,暫停(pausing),等候(waiting), 讓他自我調節 (self regulate), 這也是為了建立關係.

再下去就可更多給孩子挑戰(mental challenge), 但要採取"只先他一步"(one step ahead)的策略,做好"撘棚建架"(scaffolding)的工作,成為孩子的引導者(guide). 莫忘在中間多聚焦(spotlighting)成功經驗,鞏固孩子的學習。

過程中多用間接影響(indirect influence), 讓孩子自己動腦筋,尋答案,以更發展其"動態智能"(dynamic intelligence). 當然直接影響(direct influence)和講出思考過程(self talk)也可使用,讓潛規則變得明白和容易理解。

當設計和孩子一起活動時,就要設立框架 (framing) 和目標 (set objectives), 給孩子一個互動中真實的角色(authentic role). 活動中間加入變化(variation)以提高挑戰性和樂趣。速度(pacing)要配合孩子的步伐。

以上大概總結了由 non directive play therapy 和 rdi 的概念和技巧。大致已融匯貫通不少了! Happy!

關係為本介入法的共通點
…兒童為本
…尊重孩子選擇
…不用獎罰和威迫利誘
…自主自發
…享受一齊多於學習技能
…不迫不趕,尊重孩子個別的不同

*(括號內的英文字詞大部份來自RDI, 有機會或會逐一解釋)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Anan 分享] 來認識一下阿急和阿慢!

來認識一下阿急和阿慢!

“阿急”-我們家長對他應該一點都不陌生! 他常常在我們最累趕最累最迫切的時候就出來了。我訪問過不同家長對他的理解,集合如下:

阿急的不良影響:
-阿急呀,他一出來我就好不煩惱,煩躁,毛躁,虛火上升,聲線變高,說話變大聲變快,整個人好蹦緊,心跳加速
--阿急一來,我看孩子就不順眼,那麼慢,不上心,不用心,那麼簡單都做不到,叫他都不做,越叫越急,火都來了
--阿急讓我失去冷靜,失去判斷力,讓我怒火蓋過一切
--阿急讓我反而什麼都做不了,小事變大,幾分鐘可完成的反而要半天,因為催越做不了
--阿急讓我忙不過來,因為漸漸地什麼都要我做,我越做越多,其他人越來越得少,我又越來越心理不平衡
--阿急的朋友是阿激,阿爆,阿累,阿苦,阿沒完沒了
--上學,趕車,趕出門,趕要完成時間表,趕限期時阿急就出來
--在公眾場所,或有不理解的人在旁,就要好急弄好孩子
--和人比較,和一般孩子比較,讓阿急霸佔了我的心思
--阿急讓我和孩子的關係變差了,他好像好抗拒,好怕,好驚,有時又好反叛

阿急有好影響嗎?
--有要求才會急
--有動力去做事情
--不放棄
--做事有規矩有計劃有程序

阿急什麼時間不見人呢?
阿慢什麼時候能出場?
--不趕的時候
--臨睡和睡覺時
--洗澡時,終於有私人空間,丁不被打擾
--發白日夢時,幻想和孩子去這去哪玩得好開心時
--放得低時
--放學做完功課時
--沒要求時
--想著孩子的進步時
--能退一步想時,降低自己要求時
--能多明白自閉症,多明白孩子時
--能相信孩子想變好,會成長時
--明白孩子不是不想做,是暫時做不到時

有沒有一些做法和語句能提醒自己阿慢要出來呢?
--停一停,想一想
--深呼吸
--不是死人塌樓,沒什麼大不了的
--正在改變中了
--我想變
--數10下
--喝杯水,歇一歇
--明白理解自己的感受和狀況
--說話慢一點

RDI心法中的慢下來是回應自閉症壞影響的一大利器。希望各家長繼續多了解這兩位人仕--阿急和阿慢,多回想阿慢出來後的成功經驗,多互相分享,並且不要氣餒,用阿急的優點: 盡力做不放棄! 希望在轉角的,大家加油啊!

(註: 這裡的阿慢不是指每事都慢三拍遲到遲交那些,是指RDI心法中把溝通和互動的節奏,並生活的步伐,放慢下來的意思)

(歡迎家長來享阿慢的成功經驗啊!)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rdihk.blogspot.hk]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ANAN分享] FB Post - RDI 和 Play

近來回顧了自己的學習,終於好實在地明白並選擇"關係為本"為自己於自閉症的介入方式。而第一步,就是"愛與接納"(love and acceptance)的態度, 然後就是"建立信任"(build trust), 接著就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self awareness), 明白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慢"(slow down)就是很關鍵的心法。之後就是互動協調(co-regulation).

當中亦要用到"設立限制"(limit setting),和"簡化環境干擾"(productive support).

而當我們已進展到能和孩子互動時,就需要注意和他"連結"(connect)後才說話和互動,讓他更習慣以眼睛觀察和明白我們(social gaze, social referencing).

而再下來就可更多建立孩子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並記著多用"經驗分享式溝通"(experience sharing language, declarative language), 少用問題和命令式語言。非語言式和多管道式溝通(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multi channel communication) 要多用。"放慢"(slow down)仍然是很重要的主題,必要嚴守,不要急。仍是關係為本。中間孩子可能因各種原因,例如焦慮(anxiety)或感統問題(sensory overload)而精神上或身體上離場(mentally or physically check out), 我們要繼續放慢,暫停(pausing),等候(waiting), 讓他自我調節 (self regulate), 這也是為了建立關係.

再下去就可更多給孩子挑戰(mental challenge), 但要採取"只先他一步"(one step ahead)的策略,做好"撘棚建架"(scaffolding)的工作,成為孩子的引導者(guide). 莫忘在中間多聚焦(spotlighting)成功經驗,鞏固孩子的學習。

過程中多用間接影響(indirect influence), 讓孩子自己動腦筋,尋答案,以更發展其"動態智能"(dynamic intelligence). 當然直接影響(direct influence)和講出思考過程(self talk)也可使用,讓潛規則變得明白和容易理解。

當設計和孩子一起活動時,就要設立框架 (framing) 和目標 (set objectives), 給孩子一個互動中真實的角色(authentic role). 活動中間加入變化(variation)以提高挑戰性和樂趣。速度(pacing)要配合孩子的步伐。

以上大概總結了由 non directive play therapy 和 rdi 的概念和技巧。大致已融匯貫通不少了! Happy!

關係為本介入法的共通點
…兒童為本
…尊重孩子選擇
…不用獎罰和威迫利誘
…自主自發
…享受一齊多於學習技能
…不迫不趕,尊重孩子個別的不同

*(括號內的英文字詞大部份來自RDI, 有機會或會逐一解釋)

簡轉繁 RDI活动:我们给大龙球打气

這天由於下雨,外出活動取消,只能在家里,閒來無聊,就同翀一起推起了大龍球。發現有段時間不玩,球癟了,翀看到二話沒說,屁顛屁顛地去房間拿來了打氣槍。我告訴他,“咱們比賽下,看誰最快找到打氣孔,好嗎?”,翀爽快的答應了,兩人開始翻滾大球仔細找,看他專注的樣子,我想得讓他體會下勝利的快感。一會兒,他興奮地告訴我,

“媽媽,找到了,在這裏!”
“是啊,你的眼力很尖,這麽快就找到,你贏羅!”
“翀,媽媽剛剛剪了指甲,打氣孔好難打開”然後配合指甲摳的動作。
“打不開就不能打氣了,得想個辦法?”
“剪刀”翀很快回答了我的問題。
“那請你幫我去拿下吧!”
翀拿回剪刀,我演示了打開打氣孔的動作,順便告訴他,這個動作叫做撬,把尖尖的工具挑起東西,翀跟着念起來,“撬”。
凖備打氣了,換作以前,不多說,我相當自覺的幫他拿住打氣槍的塞子,霸道的小少爺獨自一個人自娱自樂的踩着打氣槍。這次,什麽都不做,看孩子的反映,他瞧瞧我,等待了會,看我沒反應,就一手拿塞子,一隻腳踩着氣槍。由於重心不穩,好幾次都踩空,瞬間啊啊啊的大叫起來,哭喪的喊, 
“媽媽,媽媽,幫我”
“可以啊,你不早說,那我們一起來,你踩我拿着塞子”
“好的”
兩人就這樣配合,小傢伙踩了20多下,注意力開始慢慢走神。
“翀,咱們交換下,我踩你拿着塞子,10下後交換”
“不好,翀翀一直踩。”
“哼,我不同你玩了,沒意思”(特意學了小朋友的口吻,不想遷就他),凖備起身走。
“媽媽,一起玩啊,”
“不玩了,你只顧自己一個人,我也想踩的,10下後就可以換你玩了呀”
這個問題糾纏了一會,眼看我絲毫沒有妥協,他拗不過我,只好同意
“好吧”
“翀,我們一起數數”
“1,2,3……10,輪到我了”
1個回合後,遊戲規則翀很遵守。時間一到,換誰就誰。
大龍球氣越來越足,到後來,再打也費勁了,突然,打一聲,發出一個厚重的聲音,翀翀問:“什麽聲音啊”,
“是不是大龍秋生氣發怒的聲音啊?”我帶着疑問問他,“是不是你剛才不願意同我一起玩,大龍秋在發怒的吼啊???”我順帶表演了生氣怒吼的聲音。
小傢伙驚了下,參照我的動作,也發出吼叫聲。
“翀,到底是不是大龍秋發怒的聲音呢,我們再聽一次?”
“不要,害怕”
靠,這麽好騙,居然入景了。“沒事的,再來一次”
“不要,不要,媽媽你踩,翀翀看”
翀推脫着,堅持不再打氣,也不願意同我配合打奇,我只好再想辦法,
“翀,你不幫我拿住塞子,媽媽就不能打氣了,我需要你的幫助。如果害怕,你一隻手捂着耳朵,另外一個手拿着塞子,人可以走的遠的一點,好嗎?”
遲疑了下,小傢伙默許了。這時大龍秋依舊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
“哎呀,哪里是大龍秋發怒生氣的聲音,明明就是吃飽飯打嗝了。”幫助他打消念頭後,翀高興勁來了,太神奇了,怎麽會這樣,要求我繼續再打。
“吼吼吼”
當第三聲發出這樣的聲音,我問他,“你覺得像什麽聲音?
“我覺得像放屁聲”
“哇塞,吃飽飯打嗝又放屁,翀,你太牛了”。狠狠地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並未刻意安排,只想讓他快樂,用了一點點心理戰術,用了一些RDI小計策,看到了翀快樂的笑臉,他快樂,我更快樂!



http://bbs.yehealth.mlog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extra=&mobile=2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ANAN分享] 為何我會走上教育家長的路呢-信仰分享

個人分享(信仰有關,沒有信仰者可skip :) )

昨天和姑娘傾開,我為什麼會選了這條幫家長的路呢?(她和我都是基督徒)

其實我去年九月才開始上play和rdi的專業課程,兩個課程都有很多奇妙的經歷已致我能順利完成。而原本囝上小學後,我計劃可能返回本行做兼職的(管理方面的工作),把囝的事也放低一點,有返自己生活和事業。却,結果讀了專業課程,又行了這條路。

而,做家長工作不是一開始就咁順利,困難時也想,又不是急著為錢為生活,為什麼要辛苦自己呢?專心囝和返去自己擅長的環境好了。

但,當邊學專業課程邊有困難,又邊去思想和解決,問題在邊,又邊和囝試和實習後,發覺很多過往錯誤的思想和做法都糾正過來了,孩子進步明顯了,對這些方法越來越有信心了,親子關係越來越好,無再日日衝突發火的情況。當初去學專業課程就是覺得家長課仍有不足,當發現問題所在而又能解決,仔又進步的時候,還有比這個更開心的嗎?

帶家長方面也開始摸索到一條出路,以致掌握得比較順暢了。不過仍在猶豫,我是不是只集中囝更好? 作為全職媽媽,要做家務又要揍囝,趁囝返學唔係休息仲好咩?

就在掙扎中時,看到近來那單新聞:爸爸帶了二個兒子離開世界,我真的很心痛。要去到多絕望才會帶走自閉兒離開?我不同意這爸爸的做法,但我相當明白那種日夜折磨沒有出路的心情,因為,我也經歷過。

所以我更堅信這個方向,就是協助自閉兒家庭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重建師徒關係,讓大家能享受這種親密的同時,幫孩子走出自閉症的障礙。

以愛,尊重,包容,接納,引導,啟發的方法教養孩子,給予規矩時也給予選擇,引導他自選啱的路,引導他自發思考解決問題,絕對合符我們信仰的核心。

我亦想為這些困難徬徨的家庭,帶來希望。而無論有無信仰,都能從這以愛為本的教養方法中得益。

若家長能因此而認識主,明白主賜平安,不需擔憂,凡事交給主,那就更好了。

就算不能,我也希望藉著我的經歷和言行,讓家長明白愛的力量。而這種愛,是由自己開始,傳遞到囝,能讓他內心強大起來,衝破一個又一個障礙。加油呀!

(其實我現在始終還是集中囝,家長工作做到幾多得幾多,最起碼家長知道有出路有選擇先。我會先完成rdi實習,並做好自己和手頭上幾個家庭,小組中讓大家建立支持,我想本學年大致會這樣。未來交給主,看祂帶我行去邊啦。)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ANAN文章] RDI - 化衝突為學習機會-假日安排的例子

RDI - 化衝突為學習機會-假日安排的例子

相信不少家長都和我一樣,被受自閉症影響下的孩子的固著想法和要求導致腦袋生煙。他想到要去的地方,要做的事情,要行的路線,要食的食物,若遇到天雨呀,店舖關門,公車因事取消,對他和對我們來說,以前絕對是一大災難,情緒崩潰啦,嚎哭啦,睡地上啦,亂跑亂叫啦,無論有人沒人在旁,總之就是亂成一堆了。

之前講過怎樣回應他的固著以及因之而來的情緒,怎樣在CCPT和RDI雙管齊下的介入得到長足的進步,這裡就不再累述。今次就主要講講我家假日安排的做法吧。

囝囝年紀很小時,對去哪吃什麼沒什麼所謂,反正叫他東就東西就西。不少家長當時超羨慕我,但我是有苦自己知,因為他不是“乖”而是被動及無意見,之前說過這反而是最難教的,因為他其實對去什麼地方做什麼活動都沒概念,活動完也不會記起提起。

這個我了解他屬於對日程沒概念的階段。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先建立起他的日程概念。我先和他有“安排日程”的時間,把我和他假日當天要做的事情,以一小時為單位,簡略寫下大概。當然,重頭戲是他最有興趣的東東-去遊樂場玩呀,吃下午茶呀。這些“精選項目”就讓他習慣要選擇。學了RDI後我反省自己有時照顧太足,過度補償了,亦因自己怕麻煩許多事都先安排好,這確不利孩子自主和成長。所以我就先給他兩個選擇去挑-室內或室外遊樂場,雞蛋或蛋糕作下午茶。多有機會選擇之後,慢慢他興味來了,開始主動要求吃的和遊樂的節目了。

接下來我就繼續由上述的方法把其他日程部份都讓他參與決定,例如先做功課或先休息,先吃東西或是先去玩。並且我和他一同用智能手機調好每事的鬧鐘,一響鬧就跳到下一個程序。就此,他慢慢比較掌握到要安排時間,和時間要抓緊一點的概念。這我不要求也不強迫,多焦聚他成功經驗,因為他的概念還未牢固建立之前,急和迫實是沒用。

這段時間我都多讓他可以選擇,所以他變主動了許多。我們開始早一天去計劃,有時候就早一星期計劃。我就引入每月日程表,把他一個月內訂了的日程寫下,例如學校的項目等等,然後,當然是讓他寫了,既可練字,又可讓他有概念,多好。在我一直的認同和肯定之下,他慢慢又掌握到未來的安排等等。

我知道有些結構性教法對日程是非常嚴謹的,我的做法絕對不同! 我反而是要孩子不要固著。所以上述所說的較鬧鐘呀,寫月曆呀,重點只在讓他有概念,所以他有了概念我就不再執行了,因為我自己也不會每小時都照日程來做事,而且,要是太嚴謹變成了一個規矩和限制,絕對不利自閉症的大腦-本身已是傾向靜態智能! 有家長反映,因孩子一直在結構化教學的環境長大,該學校又沒引入改變和彈性,以致孩子長大進入主流小學,常常為了變化而許多負面情緒,在學校弄出不少事來,所以,實是不可不察的!

所以引入突發和意外很重要,並且,要引入“日程的安排可以彈性處理”的概念。當然,由全被動到自發性有概念,靠的是有得自己選的動力,所以沒能做到想做的,那個心情要先好好理解(是失落,失望的心情),尤其是一些非常期待的大節目(例如去最愛又遠的商場逛街),若忽然沒能去了,我們更要先感受,後道理。這也是一種適應和抗逆力的培養。

所以若在能控制的情況下,我們實是要精心安排一些比較能承受的小變化,RDI講的是“建設性的未知” (productive uncertainty),不是要為難孩子,而是在他能承受的情況下加入變化,所以要先一小步一小步的安排。上段所述的是不可預測和控制的情況,在那些情況孩子需要我們更多支援讓他情緒過渡,硬來表面是制止了事件,却失去讓他明白自己感受和學去自我調節和適應的機會。

而期間我亦引入了“其他人的日程”的概念。由他自己的日程,我申延到我自己的日程。步伐也是緩慢的,先讓他理解他在做一件事時,媽媽在做另一件事,例如,他在做功課,我在晾衣。當中我會把自己的考慮過程直白說出(這也是RDI心法),讓他開始明白他日程的改變會帶動我日程的改變,例如他要下午出去,那我就要改為早上洗衣。然後,進展到他不止參與安排他自己的日程,也參與安排我的日程,但“我的日程是我最終決定的”這概念也要堅守,讓他明白要尊重我的選擇。

當中我也引入“遷就”的概念,例如因為媽媽體貼他,所以放棄了自己想做的事,陪他逛商場。這個目的不是要他內疚啊什麼的(當然他還未懂什麼叫內疚),而是讓他明白日程不是硬蹦蹦的,也有許多感情的部分,並且,他要先理解我遷就他,他才明白他也要遷就我。

於是到適當的時機,我就引入“公平”的概念。那天我遷就他4次,他只遷就我1次,不公平! 慢慢,他就開始明白,有時候原來媽媽遷就過多會不開心等等。而當然,當他願意遷就我的時候,我必大大的聚焦,“不願也肯遷就媽媽,我很感動”等等,而他若不開心做不到自己的事,我也會慢下來先同理他的情緒,讓他感受到那份失落,因為,那到我做不到我想的事會失落的時候,他才會明白一點點我的感受,這就是培養同理心的上佳方法。

後來,他還進展到去找一些兩全其美的方法,例如,我說夏天怕熱,他本想去室外遊樂場,但就去室內的,他又能玩,我又能涼冷氣了。

而當以上這些他開始有多一點掌握,我和爸爸就引入更大的困難: 就是大家想去的地方,想要的考慮不一樣。平時我們以他為先的情況較多,現在時機成熟,我們三個人想去的地方都不同,考慮都不同。當然一下子這樣會太難,所以我們其實骨子裡還是想就他為先,因為他還未進展到完全能放下自己想要的,但我們就加深難度。在我們的引導下,他開始學習“遊說”的概念。例如,他想去A商場,爸爸想去B商場,那他除了“請求”爸爸遷就他之外,他還可以想想,A商場有沒有爸爸喜歡的地方是B商場沒有的呢? 並且,爸爸不想去A商場的原因有沒有出路(例如A太遠,就可以提議乘的士)。剛開始不要搞得太複雜,記著RDI的撘架(scaffolding)是每時刻都要緊記的。但到他掌握後,又可再進一步了。

我本身是項目管理專家(美國PMI 認證),RDI啟發了我去擴闊能引導孩子的事情和概念。未接觸RDI前我發夢也不會想到可以教孩子以上這些(其實有許多已滲入了項目管理的概念),以前我對自閉症治療的想法只在教顏色形狀開聲說話等等。但RDI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把自己的智慧能逐小逐小讓孩子掌握。當然他現在仍有很大距離,但我見到在適當的引導下,他和普通人的程度拉近了,一些概念原先超難明白的,現在我都有信心他或許能最終掌握的。

我的標題寫的是化衝突為學習,意思就是,我自己並我聽過許多家庭在自閉症影響下,假日安排往往是衝突之源。我想讓大家聽聽我的歷程,看看原來表面看來很容易的“商量去哪裡”,對自閉症影響下的孩子,確是超級難的。而,若我們只用行為為本的一套,僵化使用結構化教學,又或只強迫,孩子就失却學到這許多動態分析,同理別人,考慮自己跟別人的想法並作出平衡等等的機會。雖然這篇文章頗長,其實仍不足以描述我在日程這部份所引導孩子的種種,文字亦有其所限,未能完全表達。希望作為拋磗引玉,讓大家了解RDI的威力吧!共勉之!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CCPT, 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 rdihk. blogspot. hk
本人應用Dr. Gutstein 最新RDI心法,不用獎罰,不拆細技能訓練,家長以心法靈活引導孩子,啟發動態智能發展。最新RDI適用任何障礙程度及年齡,被診斷為ASD的孩子]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Anan文章] RDI - 不專心? 原來只是Check out 離場了!

RDI - 不專心? 原來只是Check out 離場了!

RDI 中有一個概念稱為 Check out離場。Check out 簡單地說就是未能集中和專注在互動上。孩子可能走開了,又或人在神不在地精神上離場。

有很多原因導致孩子離場。可能突然他被一些聲音(他聽到但大人不留意的聲音)吸引,可能他突然想起一些畫面、意念,可能太多資訊處理不來要抽離一下,甚至跑開。這些我們都很易說孩子“不專心”,甚至懷疑孩子是否“專注力失調”。

以前我孩子就經常這樣,和他說話不到半分鐘,就見到他神遊了,做功課,做了一會就摸這摸那,撕膠擦。以往我只會理解他為專注力有問題,甚至想他是否要吃藥呢?

當我學了RDI,我就明白了check out (離場)的概念。並且原來,囝囝不是每時每刻都離場的,某些時候他很在,某些時候他却離了許久“不見”了。

因為RDI需要我們拍攝,我在錄影中,就發現了,真如RDI督導老師Maisie(RDI東南亞總監)所說,若家長架設(scaffolding)未做足,離場亦常會發生。

即是說,家長可能互動得太重覆太簡單了,又或太難太複雜,一下子孩子跟不上了。一般孩子因為習慣互動,明白要主動修補斷開的溝通,就會表達出來。但ASD孩子一般未有此能力,所以就表現在行動上-即精神或行為上離場了。

面對離場,過去我的心情多是憤怒,怪責,傷心,失望,為何孩子會這樣不合作,為何那麼簡單的事都集中不來。

但當我從RDI中學習到,ASD孩子要整合五感和其他感官有困難,他們非不想,實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可以無障礙自自然然就做到,並且原來大人的引導方式亦有影響時,我就多多使用“慢下來”心法,並降低自己要求和期望至囝囝真正的能力。

並且我發現離場也有其心理原因,當他焦慮時,就特別容易離場。環境干擾同時也是一大主因。

於是我集中和他在家做RDI活動,減少環境干擾,並多應用心法,囝囝慢慢掌握到怎樣跟上我的引導,而我的引導總是“只快一步”(one step ahead),於是,他在互動中得到勝任感,並且越來越集中到。

RDI強調家長不要把離場和自己的成敗掛勾,即孩子可能有種種原因離場,家長只要保持冷靜,慢下來,給孩子空間自己處理和整合,這就是達致孩子“自我調節”(self-regulate)的利器。

以前我們做一千樣事情好像老鼠拉龜般,吸引孩子和我們互動,或要獎罰,或要出盡百般法寶讓事情變有趣。學了RDI後,原來家長先學會慢和等候,給孩子空間,孩子的自發性,自我調節,專注力,情緒穩定性,都有進步了!原來,等,是得的!

大家,來學RDI吧(要學最新版啊!)!

(註: 當然,怎樣慢,是因人而異的,所以也是提醒大家,不能一招用老,要跟我這實習顧問學習,讓顧問在看親子互動的錄影中指導何謂“慢下來”啊!)

(註: 一些用獎罰來讓孩子減少離場情況的*絕非*RDI心法。若使用混雜了違反RDI心法的方法,家長要自行判斷成效!!)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CCPT, 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rdihk.blogspot.hk
本人應用Dr. Gutstein 最新RDI心法,不用獎罰,不拆細技能訓練,家長以心法靈活引導孩子,啟發動態智能發展。最新RDI適用任何障礙程度及年齡,被診斷為ASD的孩子]

[RDI原文翻譯] 凝視厭惡 Gaze aversion

凝視厭惡 Gaze aversion

作者: Dr. Rachelle Sheely


自閉症中凝視厭惡一直是許多學術文章和治療干預的主題。我記得有一個著名的演講者,提及了一位特別有幫助的保姆,一邊說: “看著我”,一面在孩子下巴施以恰到好處的壓力,以確保孩子會看著她的眼睛。

其他早期干預措施包括“安靜的手”,伴隨著告誡以制止刻板行為。當RDI越來越變得更加以發展為本時,並當引導關係(guiding relationship)更多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基礎時,我們開始明白人去讀取信號的重要性;有時從內部 - 有時從外部產生。

這個過程對一般父母是自然而然的部分,但對自閉症譜系的父母,就要大量的思考和準備。這部分有時被稱為“框架”(framing)。如果你想像把相片放在框架是正在提醒你注意主要目標的話,這會較容易明白。話雖如此,如果我們把畫框留在牆上,而不是試圖讓這個靜態比喻動態化,我們可能更容易談論到如何“支持”(support)。

相關閱讀:動態溝通提示

我將稍後返​​回“凝視”這主題。但是,當我們參與引導其他人,無論是為人父母或導師,明確定義你希望達到什麼是最重要的。具有一個明確而合符發展軌跡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若沒有懷著這一目標,很有可能無意中誤會活動為的是另一目標。

所以,雖然我們在思考時其實都會厭惡凝視,它也可以是壓力的信號,尤其是當這個活動的目標並不是用來幫助孩子達到對自己能力的勝任時。因此,幫助孩子了解他/她可以在困惑時參照家長而找到意義,是一個微妙的意圖。

其實一個簡單的散步已可以建立一個協調模式,而加入微小的變化已能夠提供足夠的微小差異來觸發這個回應。但是,試想像一下,如果引入極大量的複雜性,並且引導者以非常快的速度引入了多種變化,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認知就會受到破壞。而取代了自己能摸索出從哪裡著眼以及決定做什麼的,就是孩子被放置在一個混亂的狀態中。

你知道你的孩子能力的邊緣在哪裡嗎?許多因素可以順利結合來支援你去發展你的引領能力,並讓你的孩子發展自我學習的渴望。在RDI™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式來幫助孩子們認識到,重要的是使用他們的頭腦,而不是依賴別人解決問題。



http://www.rdiconnect.com/gaze-aversion/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簡轉繁] 洋爸 - RDI活動中的靈感

RDI活動中的靈感


洋爸

2016-05-30 18:47

收藏

本帖最後由 洋爸 於 2016-5-30 18:49 編輯 

        那天, 我帶著孩子開著他媽媽的車到了家門口,突然下起了雨。我打開車門,裝作要出去,緊接著又把車門關上,自言自語說:糟糕,這怎麼辦呢,我們要去拿快遞。孩子沒有反應,於是我又說:“洋洋,怎麼辦,出不去!”  孩子說:“雨傘”。我說:“好啊,可是我沒傘”。  孩子開始在車裏找傘。從座位到副駕駛室儲藏箱,再到後排座位後面的靠背,就是找不到。於是孩子說:“在爸爸的車裏”。我說:“爸爸的車在很遠的地方,我們現在拿不到雨傘”。孩子沒有反應,慢慢的開始發呆。當孩子遇到這個挑戰的時候,我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停頓。在這個時間段裏,我讓孩子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同時也是給自己思考時間。我在想,接下來怎麼搭建腳手架呢:   
      1、明確告訴孩子去車尾箱拿傘。這顯然是指令,不是我們RDI追求的目標。
      2、告訴孩子在車尾箱,讓孩子自己想到下車去拿。雖然這樣操作是間接提示,但對於洋洋的能力來說好像太簡單了。
      3、進行情景回憶,回憶上次在車尾箱拿東西,看到了雨傘。
      4、提示孩子,小汽車有個地方可以放很多東西。如果孩子想不到,再進一步提示那個地方的門是向上開的,在汽車尾部。
      5、帶小孩下車,走到車尾停頓,讓孩子自己想到在車尾箱。
      最終,我放棄上麵所有的方案。
      我告訴孩子,我們找不到雨傘,這不是爸爸的車。孩子說:“這是媽媽的車”。我緊接著說:“是啊,所以爸爸不知道放在那裏”。
      孩子很大聲的說:“問媽媽”。顯然孩子想到了方法,於是積極性提高,講話也大聲了。這個時候我進行了聚光照射,語調誇張的說:“對了,這是個好辦法,我們可以不用淋雨了了”。孩子在車裏大聲的叫:“媽媽”。我說媽媽在家裏,聽不到的。孩子又開始發呆了,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辦。
      等了一會兒,我拿著手機在他麵前晃動,邊晃邊說:“哎呀,媽媽聽不到,這就麻煩了,我們得想個辦法”。孩子終於想到了打電話。於是這個時候我又進行了聚光照射:“誒,我們可以打電話,打電話這種辦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我撥通電話,讓孩子自己和媽媽對話。終於我們拿到了雨傘。
     拿到雨傘的時候,我又進行了聚光照射,把事情簡單的複述了一遍。
   在所有的方法中,我之所以選擇了給媽媽打電話,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必須掌握打電話求助的技能,而且這是個很好的社交機會,有著很好的溝通效果。

放慢速度,故意的停頓,能夠讓你在RDI活動中產生很多靈感。

[網上資料] 雙生子爬梯試驗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是由一位叫格賽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完成的。這個試驗叫做“雙生子爬梯試驗”,研究的是雙生子(即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

 格賽爾選擇了一對雙胞胎,他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都一樣。讓哥哥在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學習爬樓梯,48周的小孩剛剛學會站立,或者僅會搖搖晃晃勉勉強強地走,格賽爾每天訓練這個孩子15分鐘,中間經歷了許多的跌倒、哭鬧、爬起的過程,終於,這個孩子艱苦訓練了6周後,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時候,他終於能夠自己獨立爬樓梯了。雙胞胎中的弟弟,基礎情況跟哥哥完全一樣,不過格賽爾讓他在52周的時候才開始練習爬樓梯,這時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勢已經比較穩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剛開始練的時候更加有力,並且他每天看著哥哥訓練,自己也一直躍躍欲試,結果,同樣的訓練強度和內容,他只用了兩周就能獨立地爬樓梯了,並且還總想跟哥哥比個高低。

  一個是從48周開始,練了6周,到了54周學會了爬樓梯;另一個是從52周開始,練了2周,也是在54周時學會了。後學的盡管用時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強的繼續學習意願。格賽爾原來認為這隻是個偶然現象,於是他就換了另一對雙生子,結果類似;又換了一對,仍然如此。如此反複地做了上百個對比試驗,最終得出的結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學習爬樓梯的效果最佳,能夠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最佳的訓練效果。 此後的幾年,格賽爾又對其他年齡段的孩子在其他學習領域進行試驗,比如,識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將試驗領域擴展到成人的學習過程,都得出了相類似的結論,即任何一項訓練或教育內容針對某個特定的受訓對象,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

(文章來源: 網上資料)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ANAN 文章] 孩子如何超越重覆和固著呢?RDI篇

[RDI] 孩子如何超越重覆和固著呢?RDI篇

上一篇文章講到我如何用CCPT來幫助孩子。其實RDI也幫助不少,以下說說我的經歷。

話說孩子一直都很喜歡搭公共車輛,如果沒位坐,又或沒有他最喜愛的位置,他就會大發脾氣,很不開心,大喊大叫,大家會想像到在狹窄的車廂中這樣做,會令我覺得多麼尷尬。我明白他的大腦是傾向於靜態的和固著的,所以他喜歡重複和一樣帶來的安全感。他的情緒 部份我用CCPT來回應及疏導,而增加他彈性的部分 ,就用RDI來協助。

所以首先我明白他的情緒。當情緒平復一點的時候,我就引導他思考 在這情況中我們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呢?有些車輛,時不時有乘客下車和上車的。以前他從來都沒有注意到有人下車,他只顧看自己喜歡的東西(例如窗外的燈柱),所以我引導他想想,怎樣才能有位子坐? 怎樣能夠知道誰會下車呢? 於是他仔細觀察這些乘客,我引導他發現,預備下車的時候,多數人會收拾隨身物品,又或者是收起手機,又或會看著下車的方向。於是以前他是一邊沒位坐一邊在說話表達自己的不快,現在卻是仔細觀察週圍乘客的一舉一動,並且移動自己的位置,爭取坐到空位。你看,我的生活是否舒服很多呢? 以前可能一整程車都要安撫他的情緒,又或要為他看著誰會下車 。現在我不再過度補償他了,而他也因為有事可做,沒再把精神過度放在沒座位的問題上。所以,現在沒位坐,他的反應也沒有那麼強烈了,因為他為自己找到了出路。

也因為沒位坐一事,我也引導他了解和分析甚麼時候會比較多位,什麼時候會少位,並且不同車去不同地方的情況有不同。有些路線假期會少位,但有些假期會多位。又引導他了解,總站能選坐位,中途站就難有位了。所有時他會主動提議去總站乘車,而我也繼續引導他了解去總站車程多了時間多了,預計日程時又要如何計劃。這就是動態分析了。若我只集中安撫他情緒,這當然是必要的一步,若長期如此就不足夠讓他從核心障礙中進步起來。但用RDI的心法,我明白了不要過渡補償孩子,並且要協助他發展動態分析,他就開始理解到有位坐無位坐的種種動態原因了,他也可自己找出解決方法,又或當沒法解決時,他也比之前明白多了,難受的程度也減低了。

而RDI的活動十分著重不要刻板重覆,所以當我和他做著看似和這些事無關的RDI互動活動時(例如摺衣服,洗衣,倒水), 因為我精心設計的“建設性的未知”(productive uncertainty)(即加入意外的情況),他就潛移默化地經歷到變化是常態,而他自己亦因著一點一滴的想到辦法回應這些變化(例如夾衣突然衣夾爛了),增加了信心和安全感。當多變的世界在他眼中變得不是那麼沒道理和混亂時,他的重覆和固著也開始減少了些,他開始也表現出怕悶的一面。

所以說RDI是回應固著和重覆的利器,因為它是專針對自閉症的核心障礙而設計,活動中不斷一點一滴讓孩子不經意的接受了變化。我會說,CCPT是針對情緒,內在情感需要,適應世界的規則和尋出路的好方法,而RDI就是讓孩子習慣變化,找出解決方案,建立出自信心和勝任感,讓家長意識到如何在這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讓孩子能理解背後的潛規則。

大家一齊來學習RDI吧!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 rdihk. blogspot. hk]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簡轉繁] 洋爸-RDI晾衣服

RDI晾衣服

洋爸

2016-05-23 20:55

     上次和大家聊了怎麼樣洗衣服,這次我們說說如何晾衣服。

1、洗衣機洗好衣服,這時候可以帶孩子去看洗衣機,可以自言自語說:洗衣機不動了,衣服已經洗好了。在以後的活動中,逐步撤離腳手架,讓孩子意識到衣服已經洗好,洗衣機沒有聲音了,可以晾了。

2、非滾筒的洗衣機比較高,孩子夠不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找凳子或者其他辦法來拿到衣服。

3、衣服從洗衣機拿出來的時候,讓孩子聞一聞氣味,描述一下感受。也可以找找洗之前的髒跡子,看洗幹淨了沒有。如果沒有洗幹淨,怎麼辦?

4、有些家庭洗好衣服習慣把水龍頭關掉、插頭拔掉。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去完成。

5、晾衣服的時候,我們可以一次從洗衣機裏隻拿一件衣服去陽台晾。可以孩子去拿,也可以大人去拿,進行角色的輪換。活動時還可以說:這樣太麻煩       了,晾一件衣服要去拿一次衣服。讓孩子想到用臉盆、水桶等工具,一次性裝多件衣服。如果孩子年紀小能力欠缺,可以把臉盆放在洗衣機邊上,        讓孩子有視覺上的提示,自己想到使用工具,在後續的活動中可以把臉盆放在遠一點的地方。也可以這次活動使用臉盆,下次活動使用水桶。總之每       次活動要進行變化,同時略微增加難度,實現“邊緣” 1的效果。

6、可以合作把臉盆(水桶)一起抬到陽台,在抬的過程中,可以加入變化。比如故意抬到臥室去,讓孩子發現異常;也可以一不小心打翻了盆,製造意      外看孩子的反應和動作。

7、晾衣服的時候,大人拿著衣夾(衣架),張開夾子,讓孩子自己把衣服放入夾子,有時候可以雙手同時張開2個夾子,也可以角色進行互換。衣架可      以高低左右變換位置,讓孩子來配合你。

8、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描述性的語言敘述:上衣用衣架,褲子用褲夾,並進行聚光照射。等到下次活動的時候,拿出一件上衣(褲子),讓孩子自己       去挑選衣架(褲夾)。也可以大人拿著衣架(褲夾),讓孩子自己到臉盆去找合適的上衣(褲子)。

9、衣服清洗以後,有些袖子或者褲子會反麵朝外,這時候讓孩子學會翻過來。有時候一隻袖子朝裏,一隻袖子朝外,衣架是沒有辦法晾的,讓孩子自己       去解決問題。

10、大衣服用大的衣架,孩子的小衣服用小衣架,讓孩子自己學會判斷。有時候也可以故意用小衣架晾大衣服,然後拎起來的時候,衣服自然會掉下           去,然孩子自己判斷衣架大小的問題。

11、 當孩子能夠熟練掌握衣架褲夾的時候。可以故意把衣架或褲夾藏起來,缺少一種晾衣服的工具,讓孩子想辦法,打破衣架配上衣,褲夾配褲子的死        板規定,使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這樣動態的變化。孩子接受的動態變化越多,慢慢養成習慣,今後遇到問題就不會著急、發脾氣了,會用以前掌握          的經驗去解決問題。當然,用衣架晾褲子,褲夾晾上衣的時候,我覺得很有必要進行聚光照射,讓孩子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調整的,未必有          明確固定的做法,活動結束後,可以定期進行情景回憶。越是變化的內容,我們的訓練就越有必要進行,回憶也顯得越重要。

12、當衣架晾上衣的時候,你可以搖晃衣架,讓衣服掉下來,告訴孩子有時候風吹會刮走衣服,讓孩子學會使用夾子。當然,開始孩子不一定明白這個        道理,也可以自言自語的告訴孩子,通過搭建腳手架來實現這個目的。

13、我們又可以回到小衣架晾大衣服,容易掉下來,讓孩子想到使用夾子來解決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用小衣架晾大衣服,而是通過很多這        種類似的活動,讓孩子明白,很多情況是變化的,可以有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

14、梅雨季節衣服很多,衣架褲夾不夠用,可以把多件小的衣服晾在一個褲夾上來解決問題(每個夾子夾一件小衣服)。也可以用一個夾子夾一雙襪             子,而不是夾一隻襪子。

15、大的衣服,可能需要2個衣架或者褲夾來解決問題,也同樣道理,搭建腳手架讓孩子自己明白,學會處理問題。比如:被套、浴巾、床單等等。

16、根據天氣的好壞,讓孩子學會判斷衣服應該晾在陽台外麵還是裏麵。同樣當風特別大的時候,衣服是不適合晾在外麵的,或者晾在外麵要用夾子進         行加固。在進行活動的時候,還可以根據當前的天氣狀況進行擴展描述:天氣看樣子要下雨了,我們外出就要帶傘。現在雖然沒下,但是過會兒很         有可能要下雨。或者今天太陽很烈,我們出去衣服可以穿少一點等等。這種根據天氣變化而進行自我調整的活動,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嚐試。因為         這種變化是動態的,也是今後孩子麵對生活,有著實際應用意義的。在這個活動中,也可以讓有能力的孩子學會看天氣預報,根據預測來判斷如何         晾衣服。

17、衣服用衣架架好以後,讓孩子晾到晾衣杆上。我們可以抱著孩子晾,也可以讓孩子想到用板凳,或者用晾衣叉。可以一起晾,也可以你一件我一件         交替進行。

18、使用板凳的時候,讓孩子明白如何小心的站在上麵。要踩在凳子中間,避免站在單邊。孩子站在凳子上,你可以扶著他,自言自語地說:站在凳子         上有些危險,邊上最好有人扶著。同樣你站在凳子上,可以故意晃動身體,做出站不穩的姿態,同時發出誇張的語調,讓孩子想到扶著你。

19、同樣可以讓孩子明白,有些凳子不太牢固,不適合站人,容易摔跤。有些凳子太矮了,需要換高大一點的凳子。

20、晾衣服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衣服掉在地上,或者掉到樓下去,讓孩子想想怎麼解決。衣服撿回來的時候,要讓孩子學會看看衣服,是否髒了,是否         需要重新漂洗。

21、如果孩子大了,能力很強,就可以告訴孩子,很多衣服不能用太陽暴曬,需要陰幹,讓孩子學會區分。講實話這個是很高階的功能,我們大人有時         候都未必能夠完全區分。

22、洗衣機甩幹的衣服,一般直接可以放在沙發上。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衣服全部用衣架褲夾晾好,一次性拿到陽台上去晾。這樣可以每次活動做到有變         化,尤其是冬天,半開放式的陽台就更需要這樣做,因為陽台上有風,比較冷。

23、把衣架褲夾提前做好設置,這樣衣服晾到一大半的時候,會發現剩下的衣架褲夾和沒晾的衣服很不配套。這時候我們可以把已經晾好的衣服重新取        下來,調整衣架褲夾,從而把所有的衣服合理的晾出去。這個要求對我們的孩子而言是個比較難的挑戰,我們可以自己邊做,邊自言自語把要點說          出來,讓孩子明白原來晾好的衣服可以收下來重新進行調整。

24、           ……


       當然,我們又要進行強調,所有的活動細節,都需要以RDI的模式進行,也需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選擇,一次選用若幹個元素。重點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是在教會孩子如何晾衣服,而是讓孩子學會動態智能,讓孩子的每次活動進行變化,以放慢速度、多頻道溝通、腳手架搭建、間接影響甚至通過情景回憶等途徑來實現RDI的本質內容。我們的大忌是為了任務(技巧)而放棄了與孩子的鏈接、溝通、合作、變化。


       孩子能力強的,家長RDI學習比較深入的,可以多設置一些挑戰來實現間接影響,孩子年齡小能力還弱的,可以多一些協作、腳手架搭建。總之,所有的元素要適合孩子的能力,要符合“邊緣” 1的操作概念。尤其是一個元素多次進行的時候,常常需要嚐試撤退腳手架,“邊緣”-1,“邊緣”,“邊緣” 1這三者之間的應用,需要靈活掌握。


        大家有好的想法務必留言,我們一起探討一起學習!上次RDI洗衣服,琪琪媽留言可以放一雙鞋子,讓孩子自己判斷。我覺得是很好的點子,我在最近的活動中已經加入了這個環節。RDI集思廣益,沒有人可以吹牛說自己做的很完美了。RDI活動隻有做的更好,沒有最好。

        下次我們一起來探討收衣服折衣服。




腳手架 , 洗衣機 , 水龍頭 , 衣服 , 滾筒

相關帖子:

RDI洗衣服【轉載】洋爸: RDI活動,洗衣服 ...

倒序瀏覽共有3條回複


沙發翀媽 5 天前

思路清晰,條理縝密。增加內容1、17點中,晾衣服一般就是用到晾衣架,假如說我們製造家裏的晾衣架不翼而飛的情景,孩子如何選擇?2、很多衣服可以機洗,但是有些衣服必須手洗,手洗的一種可能性就是如果晾在陽台內,水會滴答滴答的掉,會摔跤?鞋子會踩濕?讓孩子思考解決!3、當我們發現陽台內外曬不下我們已經洗好的衣服褲子,床單被套,家裏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曬?桌椅等等都是可以借助的道具了。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Anan文章]CCPT: 孩子如何超越重覆和固著呢?

CCPT: 孩子如何超越重覆和固著呢?

我在講座,帶小組和回答家長問題時,發現重覆和固著行動一直是自閉症家長最頭痛清單中的首幾名! 孩子的重覆和固著令家長相當辛苦,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多,並且在社會交往中亦帶來家長許多壓力,而這些“行為”因為是認出自閉症的重要因素,家長對它們實是感到逃又逃不掉,禁又禁不甩,引起家長許許多多負面情緒,甚至慘痛記憶,也是常見。

我的孩子以前也有令我非常頭痛的固執和重覆,現在各樣都減少了,實是要歸功於RDI和CCPT(非指導式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強大力量。

仔仔喜歡摸牆,開關門,寫ABC 123文字等等。以前我用行為為本那套來“處理他”,根本沒效果。之後每次他一有這些表現我就火大了,發展到後來一就是罵他阻止他,一就是無法可施由他玩過夠,我自己走到一旁沒眼看! 還告訴自己,這就是自閉症囉,沒就不叫自閉症。表面看似無奈接受,其實一直是心中的痛,完全不知怎樣算。

後來我遇上了CCPT,它是最早令這件事情變得可理解,有希望的。當我向劉老師(CCPT專業課程的老師)學習課程時,我的理解是原來不止被診斷為自閉症孩子會有重覆做同一件事情的表現,一些受困擾的一般發展孩子也會如此,困擾越深,重覆就越多需時也越長,而藉由這些重覆的行動,孩子在特別遊戲時間中,因著治療師或家長的同理接納和陪伴,內在混亂的思緒得以疏理。而當內在需要得到滿足,孩子就會減少重覆的行動,會變輕鬆了,變得有力量去探索其他玩法或與人加多互動。

我自己一直沒有正面去看待過這些自閉症徵狀,我一向視它們是洪水猛獸,是擄去我孩子社交動機的罪魁禍首,是厭惡的,要禁止的行動。這個新的認識讓我重新審視我的主觀: 從來我只著眼它們對我的壞影響,我有沒有從孩子的視覺去看過呢?

我再深入了解時,發現自己有時心煩意亂,也會無意識地做一些重覆動作,例如在紙上亂畫,不開心時,洗碗,收拾整齊一些物品,也會令我平靜下來。

於是,我開始去明白何為重覆,自我刺激等行動。我閱讀到一些年幼時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成人寫的書,原來,這些我視為可厭的行動,對他們來說,能滿足一些心理和生理的需要,絕不是我作為外人看起來那麼毫無意義,怪異的!

這個新視覺隨著我學習CCPT時,看到不少案例中,孩子藉著這療法的陪伴,能從個人重覆行動,成長過來,得到確定。我感到非常感動。

在唸CCPT專業課程時,我和我家孩子進行特別遊戲時間。我反省到,以前原來一直用不耐煩和沉悶的態度來對待他的重覆。我內心超級渴望他去玩其他玩具,不要再開關玩具屋的門了!我超渴望他和我互動,玩! 但原來這正正有違了非指導式的真義。當我帶著質疑的眼光,我的陪伴就缺乏了無條件接納這質素,所以一直我的陪伴原來未能達到它的威力。

於是我放低了我的偏見,全心全意以CCPT的心法回應(註: 明白讀者可能很想知道怎做,但實在不是一篇文章能講述的,親子遊戲治療法起碼也要6-10節不等的深入學習,因為每個家長和孩子都不同,細緻處必須錄影和親自指導),後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在大概5節我和囝囝的特別遊戲時間後,在我不斷在回應他重覆寫字,開關門等行動之後,他,開始了象徵性遊戲!!! 我想,讀者若是和我有相類的經歷的話,一定會深深明白我的喜出望外! 以前他在傳統訓練下練過象徵性遊戲,但毫無寸進,他更被認定為患有非常核心的自閉症,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沒有抽像思維。但現在,他分派了角色讓我扮演! 他就像一個小導演,我就是那個跑龍套的,導演要我演什麼就什麼(指在特別遊戲時間內)。他陸續把日常在學校的不快經歷演出來,只不過我就演成了被罵被罰的學生,他就是有能力罰人的老師! 還有許多他自己從生活經驗玩出的不同情景。我實在是快樂得無以復加,原來他不是那麼自閉! 原來在合適的介入下,他能自我突破! 無論RDI或CCPT理論中所支持的思想-人是渴求成長,並在適當的陪伴,正向的關係中,可以突破一些障礙的-我正在親身經歷。在CCPT學習中我同時進深了RDI專業學習,雙管齊下之下,我的孩子減少了許多重覆和固著的行動,他變得更快樂,自信,說話流利了,學習動機加強了,在遊戲時間和日常重覆的行動仍有時出現的,但,我已不再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之。我視之為一種需要,前題是不會傷害自己和別人,在自己私人空間中我都讓他滿足並加上我的接納和陪伴。於是,以前出街一定要走的路線,一定要撘的車,在升降機內一定要按到按鈕等等都改變了,他在特別遊戲時間得到了的亦同時是適應限制,接受第二選擇(當然RDI在自我調節,抗逆力,彈性思想等等也同時發揮功效)。於是,我的生活終於能成為有質素的生活了,他也快樂多了,我們關係也變得更親密。

所以我很想把我過來人並專業知識下得到的智慧傳達給家長,還孩子一個空間做他自己,他就更有力量在有限制的環境下自我調節和控制,甚至,他要重覆和固著的需要也減輕了。其實,重覆和固著與焦慮和安全感非常有關,你想想,一個人在焦慮和安全感缺乏下,唯一的快樂和興趣都要被否定甚至是禁止,他會成長得起來嗎?當然,傷害自己和別人的重覆是不被容許的,所以CCPT和RDI都有設立限制的部份,還佔很大的重要性! 所以說,CCPT和RDI都鼓勵家長要跟治療師和顧問去好好學習,不要看了一些分享就土法錬鋼,這是不成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程度困難徵狀生理心理都有所分別。但,若看了文章,你看到了原來是有出路的,一直失敗的原來是方法的錯,不是孩子的錯,每個孩子都能力進步,那我就非常滿足了。我是如此確信,並真實發生在我家,也發生在許多我所支援的家庭中,關鍵只在於家長是否相信,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介入方法和溝通互動模式,是否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是否有耐性澆花加養份曬日光然後耐心等待這一棵小種子開出花朵!共勉之!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 rdihk. blogspot. hk]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Anan文章] RDI 活動 - 從邀請孩子開始

[我所使用的是最新的RDI心法(2012,15,16Dr.Gutstein都有重大更新),要是你聽過或現在應用的RDI仍用獎罰,那,不再是純粹RDI,是偏離了的RDI,請注意]

RDI 活動 - 從邀請孩子開始

我教家長時常遇到一個情況,就是,“孩子不願和我做活動怎辦?”,“不說做完有玩的食的他就不來! 那我怎樣交功課給顧問?”

這狀況我自己經歷過,在我教家長時也常常遇上。

記得RDI的好處是什麼嗎?主動性,自發性,與家長建立關係。

若你的朋友說: 你來和我玩,我給你xx元或買你什麼作獎勵,你覺得,你會交到真朋友嗎?我教家長時這樣問,大家都說,不!

朋友關係尚且如此,為何親子關係我們會如此對待?

要找它的源頭,又會回到行為主義的種種問題,這次我就不詳細討論了。

我想上述的解釋,足以令大家明白到,關係,不能以獎罰來發展的。

所以,跟我學RDI的家長,我總提醒他們,功課,由邀請開始就要應用RDI心法了。即是,放下威迫利誘,放下命令式態度,放下期望(哇我預備了這許多你不合作? 哇你知我花了幾多心力才來到學RDI?你不來?)。對不起,我常告訴家長,若老方法成功,你們不會找上我這RDI顧問,對不對? 若老方法不成,你仍在用,你會達到你真心想要的主動性,互動協調交流等等嗎?

當我把家長的誤區說通了,家長就開始改變。以前,都是著眼完成了什麼啦,孩子有沒有望住啦,有無有暴走啦,甚至乎,家長基本不相信不罵他叫他命令他,他會來! 現在,在我再三保證下,每個我介入的孩子,都做到主動來做活動,還慢慢變成邀請一下就很快過來囉!(哈,我的孩子現在不用邀請他,他到晚餐就拿蔬菜來跟我一起切!)

家長都覺得超神奇,對某些家長,完全無法相信的事發生了!為什麼呢?

有次家長教學中,我把實習家庭的影片向家長分享(已得實習家庭同意用作內部教學用途),我說你看看,實質家長等了多久孩子來活動呢?(這片段是介入的初期,媽媽以前仍是用老方法讓孩子來互動) 其實,只是一分鐘有多。我告訴大家,原來家長感覺上已過了5-10分鐘,大家看到影片中家長超坐立不安的,很擔心這樣純粹的邀請孩子不會來(大家見到到自己的影子呢!真感謝家長願意分享視頻)。但大家見到影片中,她非常意外的發現,他來了,還放下了心愛的地鐵咭片,去做一點不吸引還有點害怕的合作批梨子皮活動。

家長問我,是什麼魔法會造成這樣美好的結果呢?

這魔法叫RDI的“慢下來”的心法,及,一顆願意放低老我,願意嘗試的心。

當然落實怎樣做每個家長需要個別指導,我會從他們拍攝的錄影中,分析孩子未能受邀的原因,再引導家長去調節,詳情很難一一闡述。但我介入過的不論年歲,自閉症障礙多深的孩子,在恰當的RDI介入下,在家長的互動交流都進展了!有些要長時間些(如我另一文章述說比較困難的孩子如何介入),有些短一些。其實,關鍵往往是,家長是否相信! 因為以老方法介入了太久(尤其10多20歲孩子的家長),要把思想心態轉過來特別不容易,但,我也特別欣賞這些家長,願意尋求老方法以外的方法,願意改變自己,這份巨大的愛就是關係的基礎,成長的原動力了!開心能找到RDI,讓我可和受自閉症影響的兒子重新連結,也幫助了許多自閉症下原本感到沒出路的家庭。大家加油啊!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訓練: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rdihk.blogspot.hk]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33543343399228&id=897831963637034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Anan文章] 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例子

RDI - Indirect Influence 和 Direct Influence
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

昨日在家不覺意用了間接影響,難得囝囝明白啊,開心他的動態智能又進步了!

事緣晚餐了,我煮好菜出來,老公和囝囝都有位坐,但我的位沒有椅子,椅子在他倆後面我取不到,但兩個人都沒意識要替我放椅子。

以前,可能我就直接說: “囝,攞我張櫈嚟啦!” ( “囝,把我的椅子拿來。” )這就是直接影響。

昨天,我用了間接提示,“喂!我唔開心呀” 就望著我囝囝。 (這就是間接影響)

他望著我呆了呆,我望著他,又望著自己,又望著他背後的椅子。(這是非語言溝通)

他就自動搬椅子放在我前面啊!

好開心!

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時人們會應用間接影響,尤其不少女生。學懂這個真很重要,長大不怕沒女友啦(笑)!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訓練: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rdihk.blogspot.hk]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小組課程] 新RDI入門班-家長體驗式小組簡介

新RDI入門班--家長體驗式小組 

「關係發展介入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簡稱RDI)是由史提芬.葛斯丁(Steven E. Gutstein)博士於九十年代集合了二十多年的研究結果研究出來,是用於自閉症人士的創新介入方法。它針對自閉症的核心問題,讓家長學習如何與孩子建立引導及分享式關係,發展孩子的「動態智能」,包括彈性思維及解難能力、與人經驗分享、自我反思及增強抗逆力等。

由於葛斯丁博士一直努力不懈發展這方法,他於2012年前後曾大幅更新內容,以致於2000年出版的書及手冊(有中譯本)已完全不再應用,更於2015年發佈了新RDI 2015. 新RDI的特色是更針對家長(而非孩子)的引導心法和技巧,不使用獎罰制度,也不會把互動溝通眼神交流等拆分為“技能訓練”。並且新RDI能應用到任何年齡和程度的自閉症介入上。本課程會介紹新RDI的精要,並分享講者豐富的諮詢經驗。

(想了解RDI請看 The RDI Book (amazon)或上 www.rdiconnect.com 註冊戶口以閱讀內聯網資料)

查詢開班或自組開班可電郵: andrea.ng.rdi.hk@gmail.com

內容:

- 了解自閉症的核心障礙 
- 初步了解動態智能及如何重建親子的師徒關係 
- 如何透過與孩子一起進行家居活動,以刺激動態智能的發展

小組形式:

- 短講﹑討論﹑堂上練習及錄影親子日常互動片段 


詳情:

對象: 任何年齡及障礙程度的自閉症孩子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不設托兒服務) 

費用(原價): 港幣$1,200/每位 
(現優惠價: $600/每位)
*夫婦一起報名($600/每位再9折)
(低收入人仕可查詢折扣優惠)
(出示住址證明為低收入居住環境居民,並完成家課要求,可於課程完結後獲發還一半學費($300)。)

學員要求:
-有攝錄設備(如智能電話,小腳架)並能上傳至youtube(非公開)或whatsapp. (所有錄影只用於學習,顧問絕不會未取得家長同意下分享錄影)

-認同RDI理念: 改變家長溝通及互動模式以引導孩子發展及成長,有改變自己的心理準備,以愛與接納態度教養孩子

-有時間和孩子以RDI心法互動,積極參與討論及在家拍攝交功課

-----
查詢開班或自組開班可電郵: andrea.ng.rdi.hk@gmail.com

------
一般開課時間為平日上午,每節兩小時,每星期一節,共3節
時間: 上午10 - 中午12時
地點: 元朗西鐵站附近屋苑會所房間

導師: Andrea Ng 吳少霞女士 (RDI顧問[2016年10月畢業],非指導式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師[劉雪霞女士教授之理論課及實習課,小組遊戲治療理論課,遊戲治療督導小組]),中國上海雅恩機構大中華自閉症顧問,主持在線分享會及家長論壇,曾於不少機構主講相關講座,廣受好評,自閉症家長)
Facebook頁: 
Anan分享rdi及遊戲治療及自閉症家庭介入方法
https://www.facebook.com/Anan分享rdi及遊戲治療及自閉症家庭介入方法-897831963637034/

(若小學停課,課程當天亦會取消,會另約時間補課。個別補堂恕未能安排,感謝諒解。)

(錄影片段安排: 家長可選擇只向顧問分享影片,或與小組家長分享。所有小組成員必須尊重私隱,不可向小組以外人士透露或分享,感謝合作)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RDI原文翻譯] 正考慮RDI嗎?

正考慮RDI嗎?

作者: 蘇西蒙斯 (Sue Simmons) 2016年4月29日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春分家庭諮詢博客頁面上 (Equinox Family Consulting blog page)。

如果你是希望主領自己孩子的自閉症療法的父母,而你拼命想在家裡感到勝任,並且你不想把你的孩子轉給別人,而你就被晾在一旁,那麼RDI個案諮詢就很可能是你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RDI個案諮詢怎樣幫助你和你的家人?

你會完全明白究竟為什麼你每天的生活是如此具有挑戰性的,究竟自閉症如何從你奪取了你的孩子,而我們將如何有系統地扭轉這情況。

你將有度身訂造的路線圖,而最終會你才是掌舵者,減少失控行為,讓你享受一個更和諧的家庭生活。你最終將感受到與孩子同步,並在問題發生時知道如何處理。你將會感到驚訝,當你看著你的努力帶來孩子在社交和情感上的成長。你將有一個了解你的挫折,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教練(RDI顧問),她/他已經歷了極端的挑戰,並已從懸崖邊緣帶回許多現在充滿感激的家庭!

我的介入家庭每次都告訴我,其實家長培訓的頭幾個月是有利於所有家庭 - 不只是那些在自閉症掙扎的家庭。這是千真萬確的。家長培訓恢復健康的親子活力,從根本上重建一個家庭的結構。

正如在健身房有一個教練是相當有益的,在你的身旁有一位認證RDI顧問也是一樣。所有的父母(包括一般父母)都覺得他們的家庭活力在某時刻開始失衡了。然而,當你處理神經發展障礙時(還包括專注力失調ADD/ 過度活躍 ADHD),畫面就變得複雜得多。無論你是多麼博學,耐心和充滿善意,養育一個有神經發展障礙的孩子,是會讓父母感到絕望和無助的......這絕不是你的錯!

相關閱讀:RDI讓家長安心和充滿信心

循序漸進的學習和技能培養

每一項的在家長培訓學習到的 - 無論是理論或實踐 - 是循序漸進的。家長開始清楚自己的處境,它是怎麼來的,並我們可以如何作為一個團隊,把船駛回正軌。我們將共同應對生活的許多方面。僅舉幾項...放慢家人的日程,了解你的養育風格,父母和孩子的長處和障礙,處理家長的自我照顧 - 所有都是讓父母向著一致的目標而進發。挑戰變得可以理解 - 而解決方法帶來積極的改變。這階段的家長培訓如指南針般設定了正確的方向,第三方(註:指RDI顧問)的支援是非常有幫助的。

賦權父母 成功管理

那麼,下一步是什麼?一旦這條船(註: 指家庭)已向著正確的方向,我們顧問的目標是把掌舵直接放回船長(註: 指家長)手中!你還記得嘉年華遊戲“打地鼠”嗎?當你“打地鼠”只會令兩隻地鼠彈出?焦急的兒童,壓力爆炸的父母和自閉症三者混合是足以進任何人到懸崖邊上。我引導設定優先次序,並學習如何把設定與孩子清楚及一致地執行。激烈並具有挑戰性的行為和不健康的方式得到解決。家長學會了當他們的孩子不合作時,如何管理遊玩時間,節假日等緊張的情況。到時候,當這些雜亂項目從列表劃掉,家裡的船就回到正軌,家中重見天日! 下一步,父母學習如何與孩子進行簡單的家庭活動。曾害怕回應父母互動要求的孩子,開始體驗信任和勝任感。當孩子體驗勝任感越多,他/她就越積極參與,與家長進行互動。這就是當父母自己覺得有信心能夠引導自己的孩子,並當事情不如所願時已掌握到可做什麼的“魔法時刻”!

在這個階段,家長們會學習放慢自己的腳步溝通和保持“只快一步”(one step ahead)來引導他們的孩子。他們學習放大非言語交流,從而增加孩子的基礎社會參照,並建立自我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解父母和他人的情緒狀態。 總括來說,這一階段,家長培育了堅定而充滿愛的環境。畢竟,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船有秩序,而是最終,以讓你的孩子成為自己的船的船長為目標!無論是面對面,通過電話或視像,所有這一切都只發生在幾個月的過程中,並且是在家庭應付的速度中。在這期間,家長的“功課”會帶領他們向著快樂和健康的家庭生活前進。以上這些都只是描述到一小部份而已!


關於作者:

作為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屬高功能自閉症)孩子的父母,蘇經歷的心痛和無奈於你並不陌生。她與2002年以來受災自閉症家庭工作過,開國第一個自閉症譜系(ASD)支持組Kawarthas後。從那時起,她已經花了無數時間幫助處於危機中的家庭,支持特殊教育。她曾是卡沃薩松嶺區教育局的ASD團隊志願者和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成員。 2006年,蘇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RDI中心開始與心理學家博士Dr. Gutstein(註: RDI創立人) 和Dr. Sheely培訓,成為認證的關係發展干預(RDI®)顧問。她成功地每年重新認證至今。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ANAN文章] 解說 RDI 經驗分享

解說 RDI 經驗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經驗分享係最新研究所述自閉症的核心障礙。受自閉症影響(ASD)人士和一般人相比,比較難分享自己的經驗,感受。因為他們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和一般人不太相同。簡單來說,一般人記憶一件事會包括氣氛,感受,別人等等,但ASD人仕可能對環境未必敏感未有興趣,可能會較集中在某些他們特定注意的事上。例如一齊去遊玩,大家能記得食了好味道或難吃的食物呀,開心不開心呀,但ASD朋友可能會在意撘了幾多號巴士,或留意那部升降機的特別之處(不過要謹記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就算ASD朋友每人都不一樣)。即他們所記得的比較缺乏了自己的經驗,所以沒有相關記憶,亦難以與他人分享相類的情節,這也是為何他們難以與人交流的原因之一。

要回應這個部分,RDI是十分強大。RDI很著重經驗分享,而其中,父母如何和ASD孩子說話,說什麼,怎樣說,也會阻礙或引導ASD經驗分享方面的發展。

近來囝囝也多了不少經驗分享的時刻,努力持續做正確的事是有成果的! 有次他在玩馬騮架時,就想起上次和一位朋友仔一齊玩,他還不願但肯請他吃了自己好喜歡的小食。去了某地方,他記得一件趣事和我分享。這些都是我以前以為沒可能發生的,因為以前他最集中注意的都是靜態的和物件,人事和感情好像接收不到。

RDI的 Dr. Gutstein近來提到,其實ASD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天生是有很多能力。只是他們的 growth seeking (尋求成長)的動機和能力不知怎樣受損或受阻。只要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成為適切的引導者,這些部分就能發展出來。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如砌積木般逐樣訓練訓練訓練。隻要改變教養和溝通模式(RDI這部份的心法和方法真係好出色,大家可跟RDI顧問逐步學習和掌握),能力就自然發展出來。

共勉之。

[ANAN文章] 進入孩子的世界-轉轉燈篇

進入孩子的世界-轉轉燈篇(更新)

其實我們常用“固執行為”來理解孩子的表現和行動是大錯特錯,這想法不單不能真正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容易因此令親子關係疏遠。我們可先放下一般人的眼光,進入孩子的世界,用他的眼睛和心看看,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有時,停下來,跟孩子視線,你會知道他愛看什麼。以前囝囝當常望著一些東西(當時他還未主動表達,語言也落後很多),後來,我觀察後,發現佢愛看剪髮型屋前的轉轉燈。

初初我第一反應也是阻止,但,很快已發現越拉他走他越想看,每每會特意走過去,站著看很久。

於是我反省一下,是否只能阻止他,是否只能選擇常常和他衝突呢?

於是我改為和他一齊看。因為他我才發現,原來一條街上可以有上十個轉轉燈! 什麼款式都有。於是我在他看的時候會和他談燈的顏色,形狀,花紋,轉的方式。以前教他花紋他是毫無興趣,用這個教他,他不知多喜歡,什麼格子,斜紋通通學會,並會一一畫出來。

我還和他把去某舊商場參觀轉轉燈。過往他沒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被動就是他令我最頭痛的地方。但,他變得會主動要求去商場,要到不同的層去看轉轉燈。我當然捉緊機會,有時扮聽不懂,讓他表達得更清楚才去,這個動機讓他不停自然地反覆實際練了很多的語言表達!

我更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他完全被動,而是我總要他跟我學這學哪,去這去哪做訓練,我有沒有停下來好好了解他想做什麼,他的興趣是什麼?我以往就被“固執行為”的標籤影響,常常否定他喜愛的一切,阻止他做這做那,他自然沒動力沒心情。當我改變心態以後,
他快樂和主動多了,也更願意配合我想他做的事情。

囝囝畫了很多轉燈,又是自然地練了塗色和小手肌啦!我又順便教他剪貼,剪出來用膠帶貼在牆上。之後他又發現,轉燈會熄,會關舖,沒電,於是又研究幾點鐘開門和關門,我又趁機教他時間。然後他開始對髮型屋有興趣,我就等他觀察髮型師如何剪髮,他還試過角色扮演幫我剪髮,這就是想像遊戲囉!

後來,他對轉燈已沒興趣,轉玩其他東西了。我也發現他,根本不是“固執”,他也會悶,會轉興趣,只是過程比一般人長一點,其實也是一種研究精神啊!

所以孩子的“興趣”我們是不是要每每禁止呢?是不是因為有點麻煩或奇特就否定呢?(當然尤其初初常常一見轉轉燈就站著不走確是有點不便)。當我們願意進入他的世界,你會發現其實都有其有趣的地方,再用這引子,來引導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也往往事半功倍。而當孩子被明白和接納,親子關係更好,他也相對較易接受他不喜歡的事(例如陪我行街買東西。)其實,這一份尊重和接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一個快樂的孩子,學習也更容易,情緒也更穩定,也更有力量面對困難和挑戰。

共勉之。

---
以下為一家長提問及我的回答:

我兒子特別愛看空調,無論室內室外,無論轉與不轉,每每看到便對別的不再關注。趁機教了形狀顏色轉動與否,數數,畫空調,品牌,但持續了一年多了,現在我已經無計可施,浩晴媽媽我接下來改怎麼做?,

答:

媽媽好捧! 已經抓著機會來教導他。 但是,教的內容似乎比較集中在認知上。 我們可以由RDI用的經驗分享概念。

 1. 感受: 你好喜歡這空調呀,媽媽也喜歡/不喜歡空調,因為(講你的原因) 
2. 描述五感: 哇空調好涼呀,好舒服呀。 哇好冷,凍到皮膚都起雞皮(可讓他摸) 
3. 趁機分享一些概念: 哇你看,我一頭汗,吹了空調,好冷會發抖(做動作)。要先拿紙巾/毛巾抹汗,才吹空調。要照顧自己健康。  哇,你看這遙控製(如在家空調),上是冷,下是暖 (不過平時要收好空調遙控)  

以上媽媽最好進入孩子的視覺,分享時要加點熱情,自己暫時都愛一愛上空調,然後用熱情的態度,緩慢按孩子程度分享。當然不是一下子全都講他吸收不及。  當然,雖然我們接納他的興趣,但前提是他不要阻礙人,要有時間限制,例如先商量好看多久。這個設限的技巧,詳細要之後分享遊戲治療溝通法才講及。  看看以上能否給你一些idea.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ANAN文章] 如何提升被動孩子的動力

如何提升被動孩子的動力?

我家孩子從小我最大的困擾就是沒動力。別家人也是自閉症的小孩,總有些想要的東西。我家的,獎賞沒用,總是不冷不熱的。所以說,沒欲沒求的孩子,是最難用一般教法去教的。一般都是家長以食物,貼紙,孩子最愛的東東來讓孩子有動力。當這些都失效時,家長可做什麼呢?

其實,獎勵並不是一個良好和持久的推動力。我看過一些自閉症孩子,長大了仍是用那個量表來量度自己要做這做那,連對家長的情感也要用這些來衡量,沒有這些獎勵表,就什麼都不想做。這絕不是好事。

對應這問題,其中一個可做的,就是 spotlighting聚焦。過往他小小的時候,因著當年那些訓練都是要追那個兒童成長量表跑,什麼師都著眼在他做不到的地方,久而久之自己也心焦煩躁,每每看到的,都是他達不到的,什麼接球也接不住,望兩秒就移開眼神,坐不了半分鍾就像被螞蟻咬,自己有自己神遊和講自己的外星話啦,在街外就是情緒爆發,又或不知危險在亂衝。總之,一句到尾,好大問題。

當我每天都是他的麻煩,問題,我心情會好得去哪? 責罵是每天的常態,這樣下去真是捱不住。

後來我領悟到,我總看他不好,他自然也不覺得自己好。一個覺得自己不好的孩子,又怎會想做任何事呢?

所以我轉過念來。他坐不了半分鍾,那,代表他 “坐了29秒!”對不對? 他眼睛望我兩秒就移開,那,不是等於他就望到我一秒嗎?我就開始說出他做到的事。

以前他一離位,我就說 “不要走開,快坐下”。
現在他坐下時我就說 “啊你現在坐下來了!”

自從我改變我的說話,我每天說出的都是他做到的事,他能跟著我走,他能坐下一會,他能背著書包自己走,他能咬到食物,他能喝水。

當我滿嘴都是正面語言,奇妙地我心情變好了許多,又覺得孩子可愛多了,同時他也快樂了,多了點動力,好像樣樣事都有多了意欲去做。

補充一點,這種“講出他做到的事”的方法,和“讚賞”有所不同。讚賞比較空泛,例如做得真好這個“好”,其實有什麼好並沒有具體說出來。但“你現在能跟著媽媽走”這件事就很具體,孩子(和家長自己)就聽到很多自己做得做的事,這樣具體的描述很重要,實在地強化了正能量,增加了做好的動力。大家可以一試!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ANAN分享] 愛才是方法背後最重要的

近來在進修和進深的三套方法,和我的信仰-神就是愛-有很重要的連結,我也深想和深信我在用這些方法背後的態度要和技巧深深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我也希望能夠把這重意義引導和傳遞到受自閉症影響的家長心中:

1. CCPT 非指導式兒童為本遊戲治療:
-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同理情緒,不對情緒加諸對錯,而是明白和理解。引導孩子以合適方法表達情緒。尊重孩子選擇。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承擔自然後果。建立自尊自信。從內在自我肯定。不是從世俗標準。經歷被包容的自由。

2. RDI:
-slow down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自我調節,自尋出路。不以大人權威壓孩子,讓他自己經驗。互動中孩子經驗與人合作,調節自己以配合別人。不以獎罰等外力去誘之成長,却以能自我成功等滿足感的內驅力引導成長。容錯,過程比結果重要,不以成敗論英雄。著重過程中學到的。不以外在要求為重要,却以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以他的步伐以只快一步作引導。Inspire孩子成長。成為孩子的引導者。

3. NT敘事治療:
-尊重每個人,不病態化任何人。認同每個人個別發展出的技能與知識。不以世界的規限和框框要求人,却尊重每個人看重的獨特意義,夢想和追求。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不以治療師自居,當事人才是專家,治療師只是懷著好奇去理解和發掘當時人身上已有的寶藏,懷抱“不知”的謙虛態度,相信每個人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

這三套方法仍在學習,實戰,反省試行,整合中。

我深信這些方法背後合符信仰真理的態度,才是最具治療性的 (therapeutic)。而最美妙的是每種方法是展示和呈現了這種偉大和包容的愛的力量。

真正的愛(來自神的)是長闊高深,不是口中口輕輕說的愛(愛你就管你,愛你就打罵你,愛你就要你跟我的標準,這不是神說的愛呀!)

希望自己能更深化如何透過這些心法,方法和技巧去實踐和應用愛,並自己常常能在主內得著力量。有了豐富的愛的力量,才不會把療法變成沒靈魂的技巧,才能真正造到therapeutic, 才能實踐出“愛能戰勝一切”呢!加油!

[ANAN文章]能力較弱的孩子如何介入?

能力較弱的孩子如何介入?

明白家長特別的困難,尤其到一定歲數的孩子未開聲說話或或講話很少,和人互動極少,未能跟隨生活規矩,還有不少感統困難的孩子,家長是特別辛苦,首先要為孩子謝謝你,仍然照顧著他,仍來看看新資訊,仍在尋找方法,感謝你對孩子用心。

那,家長可以怎樣幫助這些孩子呢?

首先關於生理上的困難,著實RDI和遊戲治療(以下簡稱CCPT)並不是針對生理上的,譬如說身體不適引致的一些行為現像,感統困難,又或因大腦受損而造成的智能困難。

但是,往往上述的情況也可導致情緒和與人互動的障礙,這部分就能用RDI和CCPT來改善。譬如說動來動去的情況,本身部份是由感統引起(本體感,前庭不足等), 但因動來動去又被罵或做不到很多事情,所以心情更壞甚至不相信能自我控制了,那就可能問題繼續,甚至加劇。

而且我發現很多所謂只是感統問題,其實和情緒亦很大關係。就如我們自己,我想大家或許試過遇緊張可能會無由的身上如蟻咬,別人再責備的話壓力更大的話,會加劇問題,對不對。

所以總結來說,用這兩種方法是能夠讓孩子增加自我控制的動機和能力的。

我分享一個介入的家庭。孩子,2歲多,未有語言,當有我想和他互動他就會逃避。

我要家長學會RDI最基本的原則: 慢下來,並且,從孩子能力起步去引導。首先放低成長表,不要再增加壓力。然後觀察孩子現在“能做到的”再從此作為起點介入。譬如說,孩子跟本不會理我不和我互動,我就先把環境干擾降低,在一小房間沒其他吸引他的東西的,然後和家長一起(為教家長並增加他安全感),就先任他看他做什麼。他會爬上桌子跳下來,我就跟他做,同時運用RDI的心法密切跟隨他的狀態,抓到機會就緩慢介入,慢慢他跳我又跳,就逐漸形成輪候的玩法。然後我就增加變化,例如慢一點,或快一點,或跳下時弄出聲音,他的興趣就來了,開始模仿我。然後我就刻意有點不順利呀,例如卡住跳不下去,他就來推我,我又等他來推我啦才跳。過程中我盡量等他看看我才繼續,當他多留意我表情時,我又增加一些趣怪的表情來加入互動中,然後又加入聲音才跳等等。以上不是一次的介入,是經過好幾個月加上家長亦好用心在家套用這心法。他後來就變成能自然加入一些群體小遊戲中,一起拍手呀跳呀,最開心他是看著別人的動態而調節自己行動的,這就是 co regulation, 我們都好開心。

而且日常溝通我就教家長用CCPT,多理解孩子情緒,多描述孩子心意,多建立自尊自信。孩子笑容多了,沒再那麼逃避人,我每次去他會拉我去玩,完結時他不捨得我走。

近來他也開始了一點語言了。我教家長不要心急,先放焦點在互動溝通,語言不要太死板要迫他說,但可製造機會讓他多用能發出的聲音,但是善意和有意思地用的。

所以總結我的經驗,我們介入先要先慢下來,配合孩子步伐,要先 build trust 建立信任,縱然這階段可能較長也不要迫和急。當建立了關係的基本,孩子是很願意配合和很有動力去成長的。

分享一下給大家參考。謝謝。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簡轉繁]RDI的一天(上)

論壇 > 洋洋爸爸專欄回複

RDI的一天(上)

洋爸

2016-04-21 00:28


     7點45分早上起床,孩子穿昨天晚上自己挑好的衣服,然後去衛生間自行刷牙洗臉。     這時候媽媽把稀飯端到桌子上,沒有放筷子、菜和包子。結果孩子自己去廚房間裏找了。
     吃完早飯去幼兒園,出門了媽媽說“我們走吧”,但是站著不動,結果孩子看了一下媽媽,覺得很奇怪,怎麼不走,然後發現門沒有關,自己去關門。
     孩子自己拉開車門,決定坐在後排。一路上媽媽自己說著天氣、堵車,孩子也會插嘴聊上幾句。
     到了幼兒園,在大門口媽媽就離開,讓孩子自己去三樓教室。孩子沒有說再見,於是媽媽“嗯”了一聲,進行提示,孩子揮揮手,說再見。
     中午11點45分,爸爸去幼兒園接孩子先回家。在幼兒園樓梯口,2人一起欣賞和討論了孩子們畫的G20國旗。孩子拉著爸爸說:“看那個,是我畫的”。
     下樓梯爸爸站著不動,孩子主動拉著爸爸的手,爸爸還是沒動,等孩子看了爸爸一眼,說“走呀”,才開始下樓。開始爸爸故意磨磨蹭蹭,孩子說快點,拉著爸爸走,到了2樓爸爸突然加快速度下樓,孩子在加快腳步的同時說,爸爸你慢點啊等等我。
     出了校門,爸爸說找不到車子,忘記停在哪兒了,於是父子跑過來跑過去,最後孩子發現了車子,顯得很開心。
    上車後,爸爸說哎呀,去哪裏呢?孩子說去家裏。爸爸說:“哦,今天星期三,雅恩上課是1:50,還有很長時間,我們先回家裏”
    路上爸爸說還沒吃飯,孩子說那就回家吃。爸爸又說,昨天的雞肉燒的很好吃,不知道今天中午還有沒有了。孩子說我不吃雞肉。爸爸說我喜歡吃,孩子說我不喜歡吃。結果一路2個人在討論吃的,有好幾次孩子說到了紅綠燈,最後爸爸艱難的把話題扯開。在扯淡中車子已經到家。上樓的時候,爸爸說家裏現在有誰在呢?說婆婆可能在家,媽媽不知道在不在。孩子說可能在吧。進門後,孩子說媽媽也在家。
    到了家孩子說想吃”好多魚”零食。爸爸說好的,拿了“好多魚”,蹲下來,孩子眼睛看著爸爸說謝謝,然後爸爸鬆手把吃的給他。
    吃完了。媽媽說,接下來我們該幹點別的了。孩子說做活動。爸爸說今天輪到我們二個做活動了。
    RDI 擦樓梯活動開始,一直做了45分鍾。直到孩子開始不耐煩了,於是加快速度結束了。
    活動結束後,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故事是自己編的,有一段讓孩子編,接力賽似的把故事繼續下去。當孩子有困難的時候,媽媽提示了孩子,搭建了腳手架。
    要去雅恩上課了,孩子換好鞋子出門。爸爸停在門口自言自語說:“什麼東西忘記帶了,我一下子記不起來了,好像不是我要用的,是你的東西”。孩子想了一下,說“吃的東西” 。爸爸說對了,我忘記了,然後去拿東西。孩子一直在門口等。   下樓梯的時候,孩子走在前麵,爸爸在一樓拐到地下室門口躲起來,孩子看不到爸爸,有些慌張著急,叫著爸爸,看了一下門外沒有人,於是走向地下室,結果找到了爸爸,笑了起來,叫著“爸爸”。
   打開車門,爸爸說怎麼這麼亂,孩子把座位上的東西稍微整理了一下。
   在路上,爸爸說我們唱個歌吧。結果孩子不配合,於是爸爸先唱起來,孩子後來也跟著唱了。父子2人輪流唱歌,你一句我一句,有時每人唱一段。幸好車子沒有外人,要不然別人聽到了會把隔夜飯都吐出來。在唱歌的過程中,孩子依然會固執的談論紅綠燈,還會明知故問。每次都需要艱難的轉移話題。
   到了雅恩樓下,CBD的地方找不到停車位。道路都被車子占領成單行線。爸爸說真是頭痛,停車啊麻煩。然後繼續說:“洋洋,你幫爸爸找一下停車位”。孩子突然說:”“這裏“。”爸爸把車子停下來,說:“這個地方不能停,你看有條路,是個通道,要把別人的路擋住的”。孩子說:“那就不停吧”。然後繼續前行。孩子看到一個空地,說“這個可以”。爸爸說:“哎,這個地方可以啊,嗯,這是個好地方,洋洋幫爸爸找到車位了”。
   下車後,去電梯的路上,爸爸說,今天星期三,不知道先上什麼課。孩子說:“我覺得是語言課”。爸爸說:“我看一下手機,我記在手機裏了,爸爸忘記了。”
   待續!

[簡轉繁] RDI的一天(下)

論壇 > 洋洋爸爸專欄

RDI的一天(下)


2016-04-22 

     很抱歉,隔了2天忘記了星期三那天的內容,我把今天從雅恩回來到家為止的片段拿出來做一個分享。

     今天星期五,孩子上完課後按了電梯按鈕,當門開的時候,孩子進去了,電梯裏沒有人。於是我停在門口沒有進入,孩子很著急,叫著“爸爸快來啊”,隨即出來拉著我的手進了電梯。

     出了電梯,孩子磨磨蹭蹭,我就加快速度前進。孩子沒有意識到,還在專注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我用餘光看著他,繼續快速前行,距離越來越遠。我在思考著躲到那裏,結果孩子意識到了,一路跑著跟了上來,拉著我的衣服。我說你拉著我的衣服,我很難受。孩子聽到後鬆開了衣服,牽著我的手。

      到了車上,孩子問我:“爸爸,你有東西嗎?”我說有啊,拿了個充電寶給他。他說不是,我沒理他。他又問你有東西嗎?我拿了個指甲鉗給他,他又說不是。於是我說:“你要東西啊,我給你,結果你又不要”。孩子說:“我要吃的”。我說:“那你要說清楚啊,我以為你要個東西玩一下”。孩子說:“爸爸你有吃的東西嗎?”於是我拿了一包零食給他。孩子說“爸爸你幫我打開”。我說:“爸爸在開車,你自己能打開的,想想辦法”。孩子找到袋子缺口,用力撕開吃了起來。然後我說這個可能很好吃。說到第二遍的時候,孩子領悟了,問:“爸爸你要吃嗎”,我說要。孩子把零食直接放到我嘴巴。我吃完了說真好吃。孩子又問:“你還想吃嗎”。我說想。這時候孩子又拿了一個試圖給我,我開著車故意沒有調整姿態,孩子拚命伸長手把零食塞到我的嘴裏。當我再次吃完的時候,孩子又問你要吃嗎,我說不吃了。過了一會,我說你全部吃完嗎?孩子說留一點給妹妹,接著把袋子放好了。

      我又說:“洋洋,車子沒油了”。孩子說:“那我們去加油把”。我說“爸爸沒帶錢”,孩子說“用卡”。我說:“哦,那個卡叫加油卡,可以把錢存在卡裏,這樣每次去加油就不用拿錢了”。接著我又說,”洋洋,我覺得加油站好像在前麵,你幫我一起找。”孩子說好的,並開始觀察。但是加油站在路的左邊,路很寬中間有隔離帶,孩子在後排座位沒有看到。我說“洋洋,應該到了,就在附近”。孩子說沒看到,但是過了幾秒鍾,指著加油站說“這裏”。於是我說好的,就拐去了加油站。

      加好油,我們重新出發。我自言自語的說“油加滿了,現在我們可以回家了”。孩子說“還要去接妹妹”。我說“對了,我把妹妹忘記了,她還在學校;如果我們忘記了,那就麻煩了”。孩子說“那妹妹就要在學校睡覺了。”於是我說”妹妹在學校過夜,會害怕的。老師會想辦法的。”孩子回答說“老師會批評你的”。我說“對啊,老師會批評的,但是老師會想辦法的,不會讓妹妹在學校睡覺的”。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等待,看著孩子沒有反應,我說老師會打電話給爸爸媽媽的,讓我們去接妹妹。

      很快到了學校,孩子從靠近人行道的一側自己開門下車了。我蹲下笑著對孩子說“洋洋做的對,要從沒有車的一側開門下車,這樣就不會被後麵的車撞到了”,同時比劃著手勢。過馬路的時候我站著原地沒有動,孩子看了我一眼,過來牽著我的手。於是我用力捏了捏他的手,慢慢的說“好啊,過馬路就要小心,左看看右看看,車子很多就牽著大人的手。”

      到了學校,我讓孩子自己進去接妹妹,在門口等著他們。上車的時候,孩子想坐前排位置,我說“前麵的位置上有衣服,還有包。”孩子說那我就坐後麵。看到妹妹打開左側的們,我緊接著說”妹妹好像做錯了什麼。”孩子說“錯了,開那邊的門”。於是孩子們從另一邊上了車。上車後,洋洋拿起零食,和妹妹一起吃了起來,進行分享。

      到家下車了,我故意停在那裏,抓著頭,在想什麼。過了一會兒,看孩子沒有反應,我說好像忘記什麼了。洋洋想了一下,說:“衣服,還有包”。於是我們打開車門,拿了衣服和包。

    上樓的時候,我問二個孩子,媽媽可能在幹什麼?妹妹說看電視,洋洋說吃東西,我說可能在睡覺。接著我又問,如果在睡覺,我們要怎樣?洋洋說輕一點,妹妹做了個“噓”的姿勢,洋洋也學著做。到了門口,我停著沒動,孩子也沒有敲門,問我“爸爸你有鑰匙嗎”。我沒有回答,直接拿了個鑰匙給他,結果他們2個人,一個用鑰匙開門,一個推門,把門打開了。



     很抱歉,文章寫的比較亂,沒有時間整理,還有一些內容受到時間限製也沒寫出來。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開車帶著孩子的經曆,我在這裏就描述一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這篇文章,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討論一下有那些RDI內容,同時如果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也請指正。謝謝!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簡轉繫]共同監管 (co-regulation) 

錦軒媽媽專欄

共同監管 (co-regulation) 對自閉兒的重要性(內有視頻)


關曉薇

2016-04-16 20:40

收藏

本帖最後由 關曉薇 於 2016-4-16 20:44 編輯 

家長,你們的孩子在學校裏或公共場合可有麵對以下類似問題?
        ⁃        不合群。
        ⁃        跟不上一起玩或一起上課的朋友的節奏。不是太快即是太慢。
        ⁃        做事情顯得漫不經心,需要提醒。
        ⁃        缺乏配合精神。
        ⁃        很難排隊,跟齊隊伍。
        ⁃        說話聲過大,動作過大。
        ⁃        活動時要不距離太遠,要不太近。
        ⁃        依賴很強,喜歡等待家長幫忙。
        ⁃        缺乏觀察能力。

其實孩子有此問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在做“共同監管”(co-regulation)。監管的“監”即是觀察(referencing).“管”是管理自己的行為,包括調整,配合。共同監管必須由至少兩個人進行。通常是孩子及家長。所以稱為共同,意即互相的意思。

當孩子的思維無法有效連接,處理或整合質詢時,家長大部分的時候會采取“過度彌補”,意即幫孩子完成原本屬於孩子應負起的監管。

我打個比方,扛桌子。如果其中一方把手提得過高或過矮,都會造成另一方的不舒服。在整個過程中,雙方是需要不停調整自己的手勢及高低來找到最好的平衡點的。在移動的時候,雙方必須配合快慢恰當,如果其中一人往前,另一人自然地知道他得向後移動。如果其中一方往橫走,另一方也會開始移動橫向。一旦動作,速度配合不對,搬動時就會覺得卡卡的。

想像如果一個沒有實行“共同監管”的孩子與你配合扛桌子。結果是如何呢?你或許是那個看見他往前就向後,感覺他快鬆手就馬上捉牢並且把桌子力量完全吸納,感覺他慢下來,你就跟著慢下來。

所以現在倒回到第一段我們所說的問題,你看出了什麼才是根本問題嗎?如果連一個人,在自己最熟悉的屋子裏也無法監管,那麼要讓他與其他老師,成群的同學們,親戚朋友甚至是一堆的陌生人來做共同監管,那真的是非常難的。

家長們如果要幫助孩子提高“共同監管”的能力,就必須剔除彌補性的動作,讓孩子來觀察,主動配合。試想想孩子越長越大,身邊可容忍他們為所欲為的人會越來越少,所以教導孩子監管是很重要的生存之道。

以下這一視頻,是我在野蠻孩子貼裏的延續活動。我利用折棉被讓孩子來實行共同監管,看他如何觀察並配合我。
我把字幕簡單地放置在評論裏。
電腦連接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zNzIzNDI4NA==/v.swf
手機連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NzIzNDI4NA==.html#paction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簡轉繁] 如何自然帶領孩子進入活動

如何自然帶領孩子進入活動


關曉薇

2016-04-12 12:26

繼上一則選擇活動篇,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如何讓孩子進入活動的貼示。在剛開始RDI時,軒對於長期及繁多的干預治療已經產生極度排斥。雖然我們已經劇烈減少其它干預治療,但是他卻對我已經失去信任,只要給予活動,無論是什麼都是逃避或發脾氣。所以我時常誘拐哄騙恐嚇他,才得以完成RDI活動。但一段日子下來,卻發現他以敷衍的態度在應付,所以RDI所需的思考連接無法達成。

我決定完全放棄所有的一切處罰或獎勵制度,也因此當軒逃避活動時,我也只好順其自然,沒有強迫。軒也樂得清閑。在無聊的生活中,軒開始尋找各種娛樂以達到自我刺激。我發現,他很喜歡讓我把幾個大沙包,被褥及枕頭在床緣邊堆積成一座厚假山,然後他會由床緣跳躍到假山。在幾次觀察後,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帶領他。我覺得跳躍本身對於軒是一種自我刺激的行為,他顯得非常興奮,一定很難在過程中被引導。但我想他跳躍到假山的渴望是可以被利用的。所以當軒再次要求讓我幫他做假山時,我就把它當作是一項任務來讓他配合。果然,軒非常積極地主動配合完成堆積假山。在過程中,我沒有告訴軒:“你要跳躍就得自己做假山”因為,那會把“跳躍到假山”變成一個結果(獎勵)而讓我的目的本末倒置。我卻把重點放在“如何才能跳躍假山呢?”。也因此,軒發動了解決的動力。

在發現這項任務成功後,我發現可以利用同樣的原理來激發孩子被帶領的欲望。以下是其它類似的經驗:

1)想玩新玩具-讓孩子自己打開玩具包裝,盒子。

2)想吃點心-一起準備三文治,一起盛糖水。

3)想吃水果-一起準備水果拚盤。

4)想玩水-一起盛水。

5)想去公園-一起準備背包,盛水如水壺,穿鞋。

6)想吃零食-幫忙打開包裝,盛如碗裏。

7)想出門-幫忙開門,穿鞋,穿外套。

8)想看影集-幫忙找影帶。

9)洗澡前-幫忙找衣物。

10)煮食前-幫忙找材料。

一段日子下來,我發現軒即使在跳躍假山時,也等待被帶領。他一開始只會重複性的跳躍,但我慢慢加入後,他會觀察我,再與我一起跳躍。同樣的,其它的活動在循序漸進下,我發現效果也是一樣的。

在這個模式下,我發現獎勵或處罰不再被需要,孩子把整個解決過程變成“記憶點”。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信心及動力也增加了。習慣性的解決問題後,他在遇到困難時,他開始主動想法子,而非等待答案。

至於一些非常非常被動,無欲望的孩子,我建議父母不要過於心急。孩子再如何被動,懶散,還是會有一些喜好。可能需要家長更多觀察,體諒,接受。孩子的心終有一天會被開啟。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帶領的過程“剛剛好的幫忙”是最好的。過度的幫忙將無法啟發孩子的能力,而任由孩子摸索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及不信任感。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簡轉繁] 如何選擇RDI活動?



關曉薇

2016-04-10 22:39

收藏

如何選擇RDI活動?

在RDI裏,對家長而言最困難的一項就是如何選擇活動。一方面或許因為長期的治療干預,讓父母很自然聯想到做RDI活動即是做治療活動,如肌肉身體活動訓練(Occupational therapies), 物理治療,語言訓練,遊戲訓練,家務訓練。二來父母對於已有自身障礙的孩子要進行一些看似困難,多思考的活動都顯得害怕及顧慮。

RDI 活動是以每天孩子及家人,尤其帶領者的生活活動為主。例如孩子每天吃飯,穿衣,梳洗,做功課,收拾書包,玩玩具,吃點心,遊戲,走路這些都可以納入RDI活動的考量。

母親通常需要煮食,衣物處理,收拾雜物/玩具,購物,抹桌子,洗碗碟,烘培搞掂,準備碗筷/食物。父親或有洗車子,還燈泡,處理電器,替換電池,玩球,剪草,澆花,手作,其它嗜好等。當然,先今多數不再分別爸爸或媽媽的責任,父母也相互交換許多任務或活動。

在如此多的活動裏很難想像父母找不著RDI要做什麼活動。這無非考量到孩子的能力限制,家長們所需的快速完成,孩子們常在活動裏出狀況,發脾氣,神遊讓父母覺得喪氣懊惱,繼而不想再麻煩。

以下幾點是在選擇RDI活動時是可考量的:

1)孩子和家長時間是否恰當。雖然說RDI已融入生活為主,但在繁忙的時間如上班上課出門前堅持訓練孩子自己穿鞋,換洗或整理書包,不隻讓孩子手忙腳亂,達不到RDI所需的思維連接,也讓家長不耐煩進而法號司令或憤怒,而破壞了親子關係。除非有充裕時間或孩子已達到一些指標,不然在緊急時刻,還是不要執著於融入活動。

2)時間恰當之於,也必須考慮孩子與家長是否在“心態”上是否準備好。例如孩子正懊惱著被你拒絕去公園,或一輪功課下來馬上又建議來做RDI活動。除非一些非常特定的孩子就是無所謂,或者有些非常資深的RDI父母有能力將活動的本質隱形,不然一連串的活動基本是孩子發作的導火線。即使不是在活動前或進行中,也可能在活動後或一天結束前的奇怪時段。不止孩子,父母心態也需準備。如果父母剛剛吵嘴卻硬做活動,自身心態還未平復,可能無形中把負能量帶給孩子。

3)孩子的興趣,限制和能力。孩子如果對火車非常著迷,家長卻嘗試利用火車玩具來做帶領,通常發生孩子無法被帶領的窖境。當然,隨著孩子減少執著,我們還是希望能在任何環境下帶領孩子。但初期不太建議的。
在擁有支架(階段性幫助下,scaffolding),家長通常是可以以任何活動執行的,當然角色分配及負責任務必須周詳適當,但有些孩子在能力上真的無法普及,如帶領一個弱小的3歲孩子提一缸水,或讓太小而又有小肌肉能力問題的孩子扣紐扣,或擁有極度感官敏感的孩子第一次就做洗水果。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非常純熟這樣事,如砌樂高(lego),那也盡量避免以此作為帶領活動。

4)活動的長短。一開始,我建議家長,尤其是極度焦慮孩子的家長控製活動在10分鐘以下(一天可進行幾項活動)。與其過短也不要過長。因為一開始以過長的活動來帶領孩子,即使孩子配合,卻可能造成心裏的假設,每次一說“XX,我們一起來。。。”孩子就認為活動將很長而逐漸顯得抗拒,或在中段時表現情緒。一些被壓抑或聽話的孩子,不會馬上發作,卻常常會在活動裏出現“脫殼”,或出現自我刺激的表現。此外,對於新手家長們本來1分鍾的洗菜卻被拖了40分鐘還沒完成,也是心裏壓力和煩躁的。不隻孩子需要調整期,其實家長更是。慢下來是需要訓練的。

5)如何製造活動重點。一個沒有目標的活動,不僅讓孩子無法創造美好或有意義的“記憶”(Episodic memory), 也讓家長沒有目的,不知自己在幹嘛。
在一個活動裏,其實隱藏了許多小活動。例如:抹桌子包括(1)將抹布弄濕,(2)扭乾,(3)抹桌子,(4)洗幹淨髒抹布,(5)扭乾。父母可以孩子能力來分配角色(家長及孩子的個別角色/任務),製定幾項是讓孩子完成或需要支架幫助的。對於一些很有能力的孩子,父母更必須權衡如何分配好職務,以便孩子有機會觀察配合帶領者。因為RDI不僅僅是在訓練技能,更多是孩子與他人的配合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家長必須在活動前,先預測,設計,假想RDI活動。但我常認為再好的設計不如家長當下的觀察。如孩子忽然離開任務,家長如何處理?是否有觀察到之前出了什麼岔子?如何把孩子重新引導回到任務?

我在RDI活動裏,常常發現到孩子給我的驚喜,發現他“正常”的一面,發現他奇怪的想像能力及不同的解決方式能力。更多的是,我看清了自己。正所謂當局者迷,有時我們很難跳出自己的局面客觀地看待自己,但在RDI的訓練下,我們以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及孩子,再量身定制屬於屬於自己的RDI活動和目標。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ANAN分享]進入孩子的世界-轉轉燈篇

進入孩子的世界-轉轉燈篇

其實我們常用“固執行為”來理解孩子的表現和行動是大錯特錯,這想法不單不能真正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容易因此令親子關係疏遠。我們可先放下一般人的眼光,進入孩子的世界,用他的眼睛和心看看,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有時,停下來,跟孩子視線,你會知道他愛看什麼。以前囝囝當常望著一些東西(當時他還未主動表達,語言也落後很多),後來,我觀察後,發現佢愛看剪髮型屋前的轉轉燈。

初初我第一反應也是阻止,但,很快已發現越拉他走他越想看,每每會特意走過去,站著看很久。

於是我反省一下,是否只能阻止他,是否只能選擇常常和他衝突呢?

於是我改為和他一齊看。因為他我才發現,原來一條街上可以有上十個轉轉燈! 什麼款式都有。於是我在他看的時候會和他談燈的顏色,形狀,花紋,轉的方式。以前教他花紋他是毫無興趣,用這個教他,他不知多喜歡,什麼格子,斜紋通通學會,並會一一畫出來。

我還和他把去某舊商場參觀轉轉燈。過往他沒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被動就是他令我最頭痛的地方。但,他變得會主動要求去商場,要到不同的層去看轉轉燈。我當然捉緊機會,有時扮聽不懂,讓他表達得更清楚才去,這個動機讓他不停自然地反覆實際練了很多的語言表達!

我更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他完全被動,而是我總要他跟我學這學哪,去這去哪做訓練,我有沒有停下來好好了解他想做什麼,他的興趣是什麼?我以往就被“固執行為”的標籤影響,常常否定他喜愛的一切,阻止他做這做那,他自然沒動力沒心情。當我改變心態以後,
他快樂和主動多了,也更願意配合我想他做的事情。

囝囝畫了很多轉燈,又是自然地練了塗色和小手肌啦!我又順便教他剪貼,剪出來用膠帶貼在牆上。之後他又發現,轉燈會熄,會關舖,沒電,於是又研究幾點鐘開門和關門,我又趁機教他時間。然後他開始對髮型屋有興趣,我就等他觀察髮型師如何剪髮,他還試過角色扮演幫我剪髮,這就是想像遊戲囉!

後來,他對轉燈已沒興趣,轉玩其他東西了。我也發現他,根本不是“固執”,他也會悶,會轉興趣,只是過程比一般人長一點,其實也是一種研究精神啊!

所以孩子的“興趣”我們是不是要每每禁止呢?是不是因為有點麻煩或奇特就否定呢?(當然尤其初初常常一見轉轉燈就站著不走確是有點不便)。當我們願意進入他的世界,你會發現其實都有其有趣的地方,再用這引子,來引導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也往往事半功倍。而當孩子被明白和接納,親子關係更好,他也相對較易接受他不喜歡的事(例如陪我行街買東西。)其實,這一份尊重和接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一個快樂的孩子,學習也更容易,情緒也更穩定,也更有力量面對困難和挑戰。

共勉之。

[ANAN文章]架設-放手/不放手? 照顧/不照顧?這是個問題!

放手?
記得囝囝快兩歲時,渴,仍不懂去喝水,餓,仍不懂去吃東西。當時導師說,媽媽妳不要照顧太足,他就什麼也學不會。餓,就由他,他總會吃的!

其實她當時說的是大錯特錯。當時我囝囝連飢餓感的自覺都沒有,若我真的完全放手,放他自生自滅,最後,他就真的會自滅啊!

可是,不是說照顧太足不成嗎?

照顧?
這又確是對的,照顧太足,會造成孩子沒了主動性。不要說我們特別困難的孩子,普通孩子有許多都因照顧太足,有些長大了洗衣服也不會,煮一個麵也不懂!

那麼,什麼才是對的? 照顧或是放手才對?

Scaffolding (架設)才是皇道!
其實,兩者都對,只要應用 RDI 中的 Scaffolding (架設)的心法,就能完滿解決這問題!

其實,大方向,我們還是要“放手”為本,但是放幾多手,就非常視乎孩子的狀況和程度。

有人依據發展表就要求孩子幾多歲做到什麼,這也是大錯特錯。當然,作為一個參考是未嘗不可,但,最重要是理解孩子的程度,只快一步 (one step ahead)來引導孩子。

所以,每個孩子不同,狀況困難需要不同,切勿只就外在行為來判斷。家長要化身為有意識的引導者 (Mindful Guide),在互動中仔細觀察試驗,找出孩子現在真實的能力,再快他一步給他挑戰 (Mental challenge), 他就能持續進步而不會形成依賴。

但這一步又不能太大。例如有家長說,為要練孩子膽量,就讓他玩比較刺激的動作,讓他習慣,就不會怕。這也是要因人而異。大前提我們還先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能家長單向的做決定,否則當適得其反時,後果會很不理想的。

所以說,家長要謹記 Scaffolding (架設)的精要,我們的角色是支持者,在適當的程度,要予給支援。

但當無傷大雅時,我們就要多應用慢下來(slow down)的心法,謹記不要把責任全攬上身,適時停和慢,先看看孩子能否自己找出解決方法,到不成,再協助和引導。

我發現照顧太足的家長,一般都是責任心比較重的,亦可能是這家長會受的家庭或社會壓力比較重,於是孩子未反應,家長已先他一步為他完成。

家長若要改變這習慣,就由小處著眼做起吧!一下子全放手,大人孩子也受不來的。我通常建議家長,挑選不急趕的時間,例如趕上課的時間就不好了,但下課後的休息時間就是好機會。例如茶點時間,家長可嘗試先觀察自己,有什麼是慣性幫了孩子做的呢?例如取杯? 拆小食包裝?可先觀察和在內心記錄。

然後,再想想有什麼孩子能做到。例如以前一般替孩子拆了包裝再把小蛋糕給他,今次只遞給他成嗎?要是孩子年紀或能力小,那,拆了以前是直接餵他,會否今次慢一點,讓他自己伸手來,才再給他?

當構思了就可試試。實戰時會發生不同狀況,可能我們預想的會太高或太低,那我們就可調節過來。記住,嘗試是絕對可以的,試不成,今天先自己把事做完,檢討後,明天再試。重點是,屢試屢試屢試就對了!

當家長練成了這“武功”,那孩子的進步可以很顯著的! 而若進度緩慢也不要緊,每個孩子都不同,只要自己比自己進步了就很足夠。

而這個只快一步的心法,還有極大的好處,就是建立了孩子的信心! 既有挑戰不會悶,又能常常體驗到成功,孩子學習動機自然增強。

所以當我學懂了這架設的技巧時,真的,天下無教不來的學生,只有未懂怎樣教的老師! 

所以現在,有些看似淺易的東西我仍在照顧仔的,我不再介懷別人說我不放手,因為我清楚知道這些部份仔是要支援,我正在架設。而當有些人說,哇媽媽你會否放手太多呢?我也不會自我質疑,因為我知道,他承受得來,我也是在架設!

例如說,囝囝一年級時,大家都說孩子上一年班了,要讓他自己收拾書包了。我沒有這樣做。我整年都替他收拾書包,每天帶什麼書我都幫他放,因為我知道他能力未到。當時他連每天上什麼課都沒概念,還在應付新學校適應的問題,這部分我就為他做了,完全沒要求他。

到了下一年,他開始知道明天上什麼課了,我就逐步引導放手。到現在,是他自己著緊有沒有帶對了書,不用我費心。

所以何時及怎樣放手,絕對是因人而異。這也是RDI的重點,要變通,要因能施教,不要死死板板的跟著別人的要求走。只有我們家長,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其實,遲一年早一年懂,真的很重要嗎?你看你自己長大了會記得自己一年或是二年級才學會收拾書包嗎?其實最終能學會,並在過程中得到自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說RDI是0-99歲都合用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是依照一個活動表或發展量表來,硬磞磞的要孩子追追追 (要補充,這個量表通常到6歲[長大後就不需要成長嗎?],之後就好簡單,而社交溝通部分是非常概括的)。RDI是很人性化,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RDI能應用至交朋結友,婚姻戀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常說學RDI是很值,因為可用到99歲,並且不止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對其他大人孩子,都是一套絕頂的引導法。希望大家都來學! 加油啊!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
RDI 個案諮詢服務:
http://www.fcc.lchks.org/#rdi]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簡轉繁]論壇家長分享-日常帶孩子總結

日常帶孩子總結

15522488676

2016-04-07 11:46

收藏

一,生活自理加強,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遇到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自己要求我,我引導他解決;
三,告訴他自己長大了,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管理自己物品文具衣服等,培養自我意思;
四,故意挖坑有時創造一下小麻煩讓他解決,不能太多適度就行,不能弄毛孩子了;
五,情感連接,經常和他打打鬧鬧,追追跑跑,開心玩撒沒有母子之分,只是一個玩伴;
六,在他興趣點上加入一些認知,擴展思維,自己打開思維,經常和他玩的有創意,有新鮮的玩法;
七,他有創意新玩法多鼓勵讚揚;
八,多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多讓孩子表達,哪怕詞不達意不怕,我們理解就行;
九,讓孩子看看動畫片,看完複述出來,讓後一起扮演裏面的內容;
十,我們學拚音漢字了,讓他自己看看簡單的故事繪本,然後給我們講,學以致用。

今天總結的,與大家共勉。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簡轉繁]洋爸 - 我們需要解決核心問題

我們需要解決核心問題
洋爸
2016-03-30 23:54
收藏
      回憶去年的7月,我的兒子被確診為輕度自閉。這種不能用“痛苦”二個字概括的災難對於中國父母的打擊,相信在ASD統一戰線的同誌們都會有無以言表的體會。沒有時間讓我痛苦和逃避,在確診的同時,我們選擇了機構。緊接著就是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接觸五花八門的書籍。這似乎也是每個ASD孩子家長的必經之路。
      隨著學習的深入,漸漸明白了學業不是我們的孩子最重要的內容,我們所有的努力應當圍繞著“人際關係交往障礙”這個核心內容展開。有能力融入社會,就代表著能夠生活自立,代表著有機會工作,也代表著今後有可能開展感情婚姻生活,我相信這才是我們ASD家庭的努力方向。
      經過認真的學習,在充足的理由下,我選擇了RDI。
1、        有資質的谘詢師指導整個學習干預過程,這一點至關重要。
      很多干預方法,你只能自學成才。因為ASD的孩子情況非常複雜,不是簡單聽幾堂課或者把一本書看完就能夠學透精髓加以針對性的應用,有時候把別人成功的經驗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你會發現未必有用。所以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問題和處理技巧,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對於我們工作和照顧孩子之餘進行學習的家長,顯得太困難了。
2、能夠終生實現干預,真正的解決核心問題。
      對於孩子的不同年齡段,RDI都可以實現干預。我們不說自己用終生來對孩子進行干預,但至少可以干預到孩子20歲。最為重要的一點,RDI是從實際生活中進行干預的,解決的是動態智能問題,最終的目的是處理社交障礙。
3、你的家庭生活正常化
       RDI不是谘詢師直接對孩子進行干預,而是培訓父母成為孩子合格的治療師。所有的RDI活動,都是通過家務、遊戲等活動實現的。RDI講究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干預。所以一旦實行RDI ,你會發現很多干預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實現了。同時,RDI通過活動視頻上傳的方式,讓谘詢師對你的干預進行指導,定期進行會面交流。這種模式使得外地學員、工作較為繁忙的家庭學習RDI成為了可能,你不必每天往返機構,接送孩子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隨RDI的深入,孩子和你的配合度不斷的增加,你的心態會越來越平和,生活會逐步的正常化。
4、家務能力
      RDI活動從來不是讓孩子以掌握家務技能為目標的。換句話說,做一個家務RDI活動,孩子最終有沒有學會家務能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習合作、分享、交流、溝通等等技能。但是作為ASD的孩子來說,在學習之餘能夠掌握家務能力不是更好嗎?我們的孩子走向社會,缺乏的是溝通合作技巧,如果孩子能夠任勞任怨,多幹實事不是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最近正好有一篇哈佛大學的研究論文在網絡上流傳:會幹家務的孩子比不會幹家務的孩子在今後的就業率、離婚率、犯罪率上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論文詳情可向雅恩教育谘詢)。這不正好和RDI的活動模式相吻合?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機構,認為自己已經盡了努力,對得起孩子了。可是我在想,如果父母不靜下心來學習技能,不以家庭幹預為重點,不去解決孩子的核心障礙問題,那麼孩子的將來會怎樣呢?這種可怕的結果我們絕不能拭目以待。

[簡轉繁]洋洋爸爸的分享

本帖最後由 洋爸 於 2016-4-1 11:50 編輯 
      今天去了省兒童醫院,再次做了PEP3的評估(距上次評估8個月)。孩子的進步得到了醫生的誇獎,對於干預方法和干預強度得到了認可。總體而言,孩子的發展年齡進步了15個月,在自我發展的同時,追趕了7個月(第一次做PEP3的時候,孩子的年齡比同齡組平均年齡大2個月,這次比同齡組平均年齡小1個月,算上這個差距,其實進步了18個月,追趕了10個月)。
     經過再次評估,發現社交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百分比級數從48提升到了84,認知也從56提升到90。存在的問題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差,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些測試數據說明的問題和機構老師平時所說情況的基本符合。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還需努力!這是我對評估結論的自我反省。    
     建議有條件的同誌們定期做一下評估,以檢驗自己的干預方法和強度對孩子是否合適。
倒序瀏覽共有9條回複
來自 9#
點擊重新加載
洋爸 9 小時前
有幾個家長留言讓我分享一下干預方法,有些在QQ和微信裏問我,我把我的情況整理了一下,算是統一回複。因為水平有限,所有觀點僅供參考。
洋洋的干預方法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
1、        建立每天的生活時刻表,固定每周7天的教學計劃。這個表格是以視覺提示的模式建立的。建立視覺提示的目的是讓孩子在轉換任務的時候比較自然,不會哭鬧。如果孩子的指令遵守比較好,也可以隻做計劃,不做視覺提示。計劃表至關重要。在幹預初期,我們家庭沒有實現計劃表,生活顯得雜亂無章,幹預往往無頭緒。經常是臨時決定做什麼,有時候又不知道該做什麼,這樣對孩子的幹預很不利。
2、        堅持以社交為中心,人際關係發展為主題的訓練模式。在家以RDI活動為重點,穿插語言訓練、感統與注意力訓練。對孩子單獨的遊戲和活動全麵禁止,比如一個人拚圖、搭積木、畫畫等等都是禁止項目。所有的時間段,我們不會讓孩子單獨相處。
3、        根據孩子的情況,設計每天的教學計劃,並堅持執行,絕不懈怠。
1)        上午去幼兒園,中午12點接回家。回家後一般進行2個內容的訓練,一是半小時的RDI項目,另一個是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一般二十分鍾左右)。
2)        下午去機構培訓。一周進行5天,每天二節課。考慮到孩子的語言能力較差,所以每天進行一節語言課,每周其餘的5節課:2節感統,2節注意力,1節團體社交課。課程的設計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不能照搬照抄。
3)        洋洋因為睡眠不是很好,所以每天設計了45分鍾的感統訓練,使孩子有疲憊感容易入睡。訓練的內容由機構的感統老師確定,我們沒有花費精力去設計。訓練放在機構回來、晚餐前進行,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進食興趣。每天確保感統訓練的時間,也有利於孩子體能、運動技巧的提升。感統進行了8個項目,也用視覺提示的形式完成。堅持實行視覺提示的好處是,孩子每天從機構回到家,會很自然的進行訓練,不再發生逃避現象。
4)        晚餐前進行大約25分鍾的注意力訓練,完成機構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
5)        晚餐控製進食時間。采用視覺提示與獎勵措施。視覺提示是要求孩子在沙漏漏完前吃完飯(半小時),如果及時完成用餐,獎勵卡片一枚。實行一段時間後,沒有卡片獎勵,孩子也能按時按量吃完晚飯。
6)        晚餐後1個小時的外出活動時間,可以根據情況,去超市購物,騎自行車,跳繩訓練,滑滑梯等等。當然,所有的活動都是穿插社交元素的,包含RDI 的內容。
7)        回到家進行半小時的RDI活動。
8)        再進行45分鍾的語言課程。語言課的教學方法需要經常與機構的老師探討學習,不斷改進。目前洋洋的語言課以講故事為主,認知為輔。故事內容已經從書本轉為自己改編的社交故事為主。
9)        最後讓孩子玩二十分鍾的遊戲或者看動畫片。
很多家庭認為計劃表常常可能會因為各種突發事件而不能實行,最終導致計劃表流產不了了之。那麼我的執行原則是:縮小生活圈子,放慢事業的發展,在有限的黃金幹預時間內,回歸精力到孩子的幹預中來。
4、        全家圍繞著孩子轉,分工明確。家務以外婆為主,媽媽全職帶孩子教學,爸爸主攻學習和RDI,負責引導整個幹預計劃的進行。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的會出現新的問題,有些問題容易解決,有些問題很棘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斷的學習,觀察,實驗。所以家長要分工合作,發揮各自專長。一旦分工合理、明確,家庭生活會有序化,家長也不會覺得很累很煩。比如洋洋最近出現了一個不良行為;欺負妹妹,為了爭奪實物或者尋求關注,出現打人現象(以前從未發生過)。原本我以為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不就是ABA嘛,結果就是沒效果;通過ABC方法記錄,也不能有效的分析。進行規範化的“隔離”操作、拍視頻回放讓孩子自己看,講道理、平常遊戲的時候分配角色避免矛盾等等,什麼招法都用了,就是解決不了。整整一個月,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實踐了很多理論,直到最近幾天,才找到原因,通過改變方法,取得了實際效果,打人現象也隨之迅速減少。根據我們家庭的分工,這個問題由我整理思路統一方法來解決,孩子媽媽負責日常的教學,所以孩子的幹預一直沒有受到影響。
5、        從別的家庭中邀請了一個女孩(比洋洋小10個月)和洋洋一起共同生活共同上學,培養孩子與同齡人的社交意識,經常在家進行合作、分享、競爭遊戲和活動。
6、        與幼兒園老師進行充分的溝通,讓老師也參與到幹預中來(洋洋的幼兒園老師正在開展正常教學環境下特殊兒童教學的摸索),及時把孩子進步表現與老師溝通,讓老師樂在其中,感受成績。這樣能夠保障孩子在幼兒園時間裏,不僅僅能夠融入主流教學,還能享受到特殊教學的引導。
     孩子的進步,絕不是一個家長或者機構的作用,而是一個係統工程,在國內,學習資源比較困乏,學習條件也比較惡劣,我們隻有把所有的資源綜合利用起來,才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幹預環境。再次強調因為個人水平有限,上述內容未必正確,每個孩子情況也有不同,僅供大家參考。如果同誌們對視覺提示表有興趣,可以告訴我郵箱地址,我發給大家做參考。
===
An 註:
1. 孩子打妹妹部分,可用遊戲治療法處。理。內地未認識此法實是可惜。幸好洋爸最終也靠自己的智慧解決了。
2. 另外,不讓孩子獨自玩的情況也可酌情處理。以play的角度,獨處也是可以甚至是必須的,讓孩子平靜情緒和整合內在,所以若有半小時至1小時特別遊戲時間就會非常好了。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感統困難

這是模礙有感統困難人士,在日常生活會經歷到什麼的影片。
他們過得一點也不容易的。

Sensory Overload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ANAN文章]RDI不止適用高功能ASD孩子

有人說,行為療法會啱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可能意指只有比較高功能的孩子才適用RDI+play吧!其實這是個謬誤。

RDI+play相信所有人都有成長的渴望(growth seeking),而若能力較弱的孩子,即是說日常自我照顧已比較難,不能只憑自己或少少教導就學會的話,那麼,引導他們自發學習自己解難,不是更加需要嗎?試想想如果吃飯穿衣也要拆細每個步驟逐個逐個教 (沿自ABA的),又有誰能這樣的照顧這孩子到老,所花的人力物力精力多麼巨大,而孩子亦會更加充滿無力感。

所以,以RDI心法是更有效和更實際的! 當然,要扭轉舊有教導方式是需要時間和練習,但家長一旦掌握到,就會發現,這些方法才是 make sense的!

我有一位家長,孩子就讀中度特殊學校(不過其實孩子理解力不錯的),當初亦有擔心是否能應用 RDI 心法。這擔憂我十分明白,因為坊間現有的 RDI影片,個案,多是介紹能力比較高的孩子,預備入主流學校,以致誤會了RDI不能應用於能力較弱的孩子身上。

但當家長開始學習之後,她發現,真的對孩子充滿誤解。她以為孩子沒自發能力,沒互動能力,要下下“叫住叫住”,原來不然! 當應用 RDI 心法,慢下來,適當放手再引導,孩子是有很多能力的,只是有時被他的負面情緒(這部份用 play 心法幫助也取得不少成果)和感統困難干擾而未能發揮,而大家就只就表面的“行為”就判定他的實質能力,以致孩子一直被當為要被照顧,要拆細一步步去教,久而久之2孩子內心有口難言,委屈,沒動力也是可以理解吧!

媽媽告訴我,自從應用了play+RDI之後,她明白了孩子的心情,在日常多明白孩子感受,建立自尊自信,然後用RDI心法和他在家居生活中引導他參與。結果有一次,孩子自發去衣櫃取衣來穿,這是以前從來未有過的。原來家長適當(以RDI方法及在顧問引導下)放慢和引導,能取得非常美好的成果,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盼望。

而我看來最重要的,是這個原本被掩蓋的可能性被開啟了,家長不再視孩子為一堆“要改變的行為”,而是溫和適切地以恰當方法(註: 要經過學習)引導,以切身處地的心去理解,親子關係更和諧親密,日復一日的“命令,聽唔聽話”,轉化為引導著有困難的孩子成長,是多麼美好的一幅圖畫。為孩子感謝這位家長的愛與努力,願意去嘗試play+rdi這不太為人熟知的方法,遇困難也用心學習,堅持應用。真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