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Anan 原創文章] 從自閉症手上奪還自己的生活

今年我做了一件自己覺得很爽的事:把多年儲起的許多有關自閉症的書藉,都移到後面的書架去了!

其實從孩子一歲半左右發現他有障礙以來,“自閉症”就入侵了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很小時候我進行過一年飲食控制療法,一睜開眼,我就要預備特製的愛心營養早餐午餐,趕著帶他上擠擁的車廂。當年為了盡早開始治療,我們選了跨區的特殊幼兒園。車途不短,在途中我要和他唱歌互動,做小手肌練習等等,捉緊每一個介入的機會(當年仍未學RDI啦!)。回到學校就刷身按摩,做大肌肉鍛錬。放學回家又來努力互動和小手肌練習,帶他到公園玩,天天陪走十層樓梯,到家就忙著煮食安排,做語言桌面練習。外出每刻都要處理他沒安全意識,還有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缺乏彈性下的重覆事項和路線!從“自閉症”進入我家開始,我就買了一本又一本的書,不停的閱讀,想要了解它,解開它的魔咒!一天到晚,“自閉症”完全是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佔據著我的空間和思緒。當時的我,稍為休息一下也感到內疚自責,彷彿自閉症又佔了上風,我又躲懶了,跟時間的競賽上輸了一仗一樣!現在回想,多麼堅持多大的付出啊!但同時,也是背負著多大壓力的生活!

到了學到RDI和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我終於從“自閉症”手上奪還我一部份的生活了!RDI說的“有質素的生活”, 家長要自我照顧,要放慢節奏,安排自己的專屬時間,一開始聽來,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我覺得自己被催迫著,時間已不夠了,孩子一天一天長大,我還在放慢到幾時呢!但原來RDI告訴我,大腦是有可塑性的,到了一百歲也可以干預!還有,親子的互動是重質多於重量,不是越多越長就越好。有時,短短的交流但把心法全心用上,更有效!

並且,從大量描述孩子所想所感的過程,並放下自己的批評批判和妄下判斷後,我發現所謂“問題行為”,只是孩子表達的一種方式,原來孩子的情感和我們沒什麼差別,原來他們也可以有經驗分享的能力,原來許多所謂的“自閉症徵狀”反而是後天那種著重改變行為、重覆又重覆的訓練模式所導致!原來我們帶著理解包容的眼光,同理孩子,明白感統障礙讓他們如控制壞掉的機械人一樣,指揮不到自己的身體;也像失去重力、穿著笨重太空服、却要在外太空安上螺絲那個吃力的太空人一樣在地球生活著時,許多不明之謎原來簡單不過。他們需要的,首先是全心的理解,他們也有能力在我們慢慢的引導下,發展出我們出生就具備的動態智能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現在孩子成長了許多了!他會自己告訴我他的感受和想法。雖然他仍受感統障礙干擾,他仍有不少困難,但他的進步也是巨大的,他和一般孩子的差距也縮小了許多。我發現,我不必再依賴書本上的知識去理解“自閉症”!只要能貼近孩子,適時引導,我可以知道他的需要,我不再被“自閉症”弄到束手無策!我已知道優先次序:哪些我需要重點引導?哪些我需要先放一旁,容後再處理?

現在,我感到再一次能掌控我的生活。現在,家中的“話事人”不再是“自閉症”!我們可以成為一個普通的爸爸、媽媽、孩子。我們有我們的限制,如所有人一樣,或多或少生活中也有大大小小的考慮;但我們更有我們的選擇和自在,我們可以協商和交流!這樣的生活,是我當初想像不來的!我們仍可活出我們的寫意和自由!

在路途中的你,現在又看著什麼風景呢?希望我家這段旅程,能帶給你一些希望,一些鼓勵。

共勉之!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Anan原創文章] RDI心法如何幫助感統困難中的孩子

RDI心法如何幫助感統困難中的孩子

當家長開始RDI之路時,開始會想:我要怎麼樣才令孩子多望著我?怎樣令他不再神遊?怎樣令他會和我連繫?這些都是非常貼切的問題,可惜,有時,原來家長受不了的,是這些問題於RDI角度下的答案!

原來,就算多次提醒,家長仍然不能拋下“解決問題” ,“目標為本”的習慣!當老師說到“慢下來”、“等候”時,往往立即就會收到疑問:“等了沒反應怎算?”(汗)我明白家長總是處於焦急的狀態,所以總想防患於未然。不過我也希望家長先去嘗試一下,而不是立即把焦點放在問題上。

而有時,家長等了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家長又焦急了,就回到原來的模式,繼續催促,因為“我家孩子就是不一樣,別人做到他做不到,還是要催!”

原來,讓家長慢不下來去進入RDI心法的,或許就是自己的心!或許是一些習慣,或許是焦急,或許有許多看不過眼,林林總總!家長總是想有一份“秘笈”, 只要跟著1,2,3,4來訓練孩子,就得到家長想要的成果!但原來,RDI偏偏是相反的!我們越急,孩子就越抗拒!我們越不放鬆心情,我們的緊張焦慮就傳到孩子身上,本來已焦慮的孩子更加焦慮,更做不來,變得看上去更“不專心,散漫,不學習,不理人,自我中心”! 但其實,這些批評背後,可能只是一個感覺容易太敏感或太不敏感,感覺系統混亂,太緊張太混亂導致本身有的能力都表現不出來的孩子!

我曾問過家長,你可想像,自己在一架搖動的車子上,很吵很吵,突然更有很大聲音從不同方向過來,光線也是閃爍不定的,又有難聞的氣味,週圍很擠迫令你感到沒空間呼吸的一個狀況,然後要你和平常一樣穿鞋穿襪帶上背包,還要不斷有人催促你完成嗎?然後因為你動作慢,分了神,顧著應付噪音或壓迫感而忘了手上的事,就被說為“不專心,散漫,不學習,不理人,自我中心”,你會有什麼感受?

家長說:“很委屈,很難過,沮喪,灰心,甚至會放棄,什麼都不做了!”

我再問:“如果,你沒法離開這車子,怎樣才最能幫助你?”

家長說:“不要再催促我了!給我一些時間去完成,可以協助一下我,並明白我的心情,安慰我,對我寬容一些!”

我說:“現在你明白了,為何我們要放慢節奏,撘脚手架,明白孩子心情,聚光照射了!”

其實孩子和一般沒感統困難的人,生下來就有區別。這些區別表面看不出來,但實際上却在發生,在造成我們對孩子大大的誤解!幸好現在我們對感統困難多了認識,原來許多所謂的徵狀,是因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而引致。若我們不停只針對表面的行為,對一個好像在上面那輛不受控的車上的孩子來說,不但沒大幫助,甚至讓我們離孩子更遠,更難支持和幫助他!

當然車子只是一個比喻,實在每個孩子的感統困難未必一樣,也不是說所有孩子的表現也源自感統困難。但家長切切不能忽視它的影響力,也要明白,感統困難有可能隨著長大會減弱,但也可能一直伴隨著孩子。唯有切身處地,給予協助和支持,讓孩子逐漸適應,然後自我調節,才是更好的出路,而途中我們若用心應用RDI心法,就能成為孩子的支持者,打氣者,親密的戰友!家長們,希望在RDI的路上我們也互相打氣,一起加油!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Anan原創文章] 我的RDI之路:從困惑到成功

我的RDI之路:從困惑到成功

在分享和教導家長RDI的過程中,常被問及如何才能成功的做完一個RDI活動呢?怎樣才能做到更多RDI活動呢?怎樣得到孩子能到眼神參照我們的成果?怎樣改變孩子的拖拉不專注? 其實在我學習RDI的初期,也有過這些困惑,甚至,當我見到一些影片內的孩子能跟家長交流得很順暢時,還懷疑過他們可能一直都不是典型或特困難的自閉兒呢!後來才發現這是自己的大誤解啦!(笑)

其實在初期還未透徹了解RDI時,家長常常會懷疑和擔心,只把眼光放在一時的結果上,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一部份,確實又是很關鍵的,真的要糾正過來! RDI 是"過程為本"的。當我發現我能用"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和孩子用RDI的心法相處後,我的緊張和焦慮就逐漸下降,甚至消失了!當我放鬆了,我才真的應用到放慢節奏的心法,能等候孩子自己回過神來啦!能等候他自己主動去修補和我斷開的溝通啦!並能在他重新和我連繫時聚光照射他啦! 這樣一步一步的累積,他才從以前一兩秒都不能看著我說話,到現在能自然的注意著我來分享他的感受和想法!

另外,我也慢慢掌握到以孩子當下的能力點為起點去介入和相處。在熟習了RDI之後,我明白到,原來要接受每個孩子當下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在坊間見到的RDI影片,很多是已經能和大人互動,有自然的眼神交流,但原來他們開始時也跟我的孩子一樣,叫名字不理人不望我一下,原來他們也是重覆又重覆在做他的事情好樣入迷一樣,沒有和人互動的動機的! 原來大家的起點相差不遠,甚至更困難的也有。有一些外國家長的RDI分享中,見到最初的"RDI活動",只是家長保持平靜,向孩子伸出手來邀請,等孩子主動回應了,就完了這個"活動"! 原來要把節奏放得慢到配合到孩子,原來一直是我急於求成,懷疑自己和方法,而沒有從我自己身上找答案。當我終於能只專注改變自己的溝通模式,當我半信半疑時仍堅持去調整好自己進入RDI心法後,我發現奇跡出現了! 我以為一生也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了! 孩子會停下脚步等我了,以前都一直向前走好像我不存在! 原來我足夠的放慢放鬆,等候他,他會留意我參照我的時刻慢慢變多了! 以前總是拖拉,現在會提前預備好出門的物品,會到時間提醒我煮飯,甚至在我忙時自己洗好米,用電飯煲煮下了飯呢! 還有許多許多我沒想過他會的,他都跨過了!

回顧這段路,原來能把心態從結果為本,硬來強迫,威迫利誘,緊張焦慮的自己,一步一步調節到放慢節奏,過程為本,完全接受孩子的現況,再從這起點引導他,對我來說是最關鍵的。我不再想要訓練他,不再覺得他是像壞了的玩具一樣哪一部份要補回,他不是缺了什麼,而是,他就是一個有需要的孩子,但他也是一個有潛能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只是因自閉症的影響,讓他有些能力未能成長出來。原來,我只要專注做好一個好農夫就成了! 收成不是能靠揠苗助長得來的。而是用愛心,用等候,用專注,用情感,用完全接納,再刻意引導,一點一滴的灌溉、加養份、翻土、除草、有陽光照耀、雨水滋潤,美麗的花朵就長出來了!

所以我希望鼓勵大家,在學習RDI的過程中,調整心態這一關是不易過渡,但是却是有可能的。我記得上次帶浩晴到分享會和大家見面時,家長都好奇,為何我能如此放慢節奏,完全接納孩子呢? 在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法也是一個很大的助手,它幫助我先放下自己的要求,完全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狀態,去理解並描述孩子當下的情感和想法,除了必需的設限外,完全包容接納孩子的一切表現,給予理解和支持,找出他的努力而給予認同。這個方法和RDI相輔相乘地調整到我的心態,讓我心境平和了,能真的理解孩子了,能用包容的愛和他相處了!

其實RDI發展到現在已經十多二十年,有些視頻中的小嬰兒,現在成了廿多歲的青年啦!有許多先行者在前面,大家不用再摸著石頭過河! 很多的彎路,我們試過踫過,希望我們分享的經驗,能讓你們少繞一些彎!孩子是有希望的! 只要我們不怕困難,一直調節好自己,奇跡也會發生在你的孩子身上的! 加油! 共勉之!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Anan原創文章] 經驗分享的進階引導-概念的學習

經驗分享的進階引導-概念的學習

兒子在小時候,經驗分享是超級弱的一環,從來沒有指向一些東西和我們分享的動機,到能運用一些語言時,也只是功能性語言,例如要吃餅乾,要出門玩等等,令我們對他這方面的發展近乎絕望。

但當我學習了 RDI 之後,對怎樣培養孩子經驗分享的能力開始明白了,在生活中大量描述他的心情和想法,在日常生活以照片和影片捕捉一些帶有情緒的時刻(開心不開心也有),他的說話開始變化了,帶感情,有人味,在我來說,已是一個奇蹟。

不過我們是“永遠向前,永不停步”,絕對是“得一想二”的(笑!), 當進步到這裡,除了持續以上非常有成果的做法外,現在我們更加上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並引入“概念”的學習,和建立自我的部份。

要知道,對一個靜態和非黑即白的大腦,要掌握“概念”一點也不容易,因為有主觀的成份,也有相對的部份。對於靜態的大腦,永恆不變的事實,例如"一”就是”一”, 不會唸做“二”, “太陽從東邊升起”, 這些對於他們來說,不會錯,永遠對,容易掌握。

但對於情感、變化、因人而異、因情境轉變的東西,靜態的大腦感到很難掌握!所以我們發現許多沒有學習過RDI家庭的孩子,雖然學業成績可以很不錯甚至很出色,在這些部份上明顯見到自閉症的影響,與人交往溝通往往遇到不少困難。所以,RDI針對發展孩子的動態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動態思維,去理解多變的人和事,才有了基礎。

坊間的某一些用靜態方式來所謂教導“概念”,其實也只是死記硬背而已,很多時讓孩子的表達變得更奇怪。例如,用“打招呼就是有禮貌”為例,若我們不停強調,自閉症的靜態大腦就很容易把這句說話記憶成“事實”或“規則”, 若在教導過程中更加入獎罰的話,成果就更差,有些孩子就變成“判官”,強制自己任何時候都要打招呼,並,去檢查週圍的人有沒有打招呼,也會直接說人家“沒禮貌”(天啊!其實誰才更沒禮貌呢?暈!),這都是因為靜態的自閉大腦,加上靜態死記硬背的教法導致的後果。我見過不少家長因而十分頭痛,甚至因此責備孩子,孩子真的很無辜,又委屈,因為,這樣教他們的,正正是父母和老師啊!孩子只是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出來而已!所以不少孩子長大後心情都很差,也感到很混亂。以前師長家長因為他們這樣照板煮碗的用出來,又讚美又獎勵的。現在他們是相同的做法,却得到怪責批評,靜態自閉的大腦,更混亂了!

所以動態思維和經驗分享的基礎 (包括在溝通中大量加入主觀的,人性化的分享)是極為重要的基礎,也需要家庭認真系統化地學習RDI, 不能一蹴而就!若大家想只學一點表面就去應用,而得不到效果,然後就認為RDI不適用,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RDI在我看來既博大精深,但却也是人性化和可被所有家長理解和應用的方法。

其實,我們一般發展的人們,要理解概念也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背誦得來的。我們是從日常生活經驗中累積,也從故事中(包括書本、電視節目、卡通片、劇集等等)學會。例如,什麼叫孝順,可以從廿四孝故事中學習,也可從劇集中兒女對父母所言所行,並日常生活接觸自己或親人的家庭,又或聽來的事中,學到孝順的概念。而學到了後,更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看法,甚至更會隨著經驗見識增長而有所變化。其實對受自閉症影響的孩子,若他們已有了一定基礎,我們也可循著這思路讓孩子累積經驗。過程中,一定要謹記撘建脚手架的概念,即是要找到孩子現在的能力點,只快一步去引導他學習,否則欲速不達,令孩子抗拒學習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現在,兒子已開始累積了一定的知識,對人初步產生了一點興趣,近幾個月更開始看動畫片和劇集!這就是不錯的時機,多去加入概念的學習。我們先從他自身的經驗開始,比較貼身也容易理解。例如,爸爸累了,兒子煮飯給爸爸吃,我可以描述他,哇,我覺得你很孝順,為了讓爸爸休息,煮飯給爸爸吃。我們可以用咭片寫下文字,記錄這件事情,也可以加上照片或影片,目的是讓孩子的情節記憶更深刻。然後,我們可以擴展到其他人,例如我們作為爸媽如何對待自己父母。另外,也可從孩子看過的故事中找例子。之後,更可加入反面教材。

到累積到一定數量,我們更可以找一些灰色,沒有特定對錯的例子來討論,例如,若父母有暴力傾向,子女與父母保持一定距離,又是否不孝順呢?這些可成為辯論題目的話題,正反都可有不同的理由!當然,若已能進階到這個部份,這個大腦已經發展得很動態也很有智慧了!

順帶一提,上述把孩子所言所行捕捉,然後加以形容,如孝順,體貼,關心別人,有創意等等,除了是引導孩子學習概念以外,更深層的意義是建立孩子的自我身份認同 (Self Identity)。擁有正面的自我身份認同的孩子,會更自信,更樂觀,更快樂,抗逆力更強。並且因為上述的建立過程,不是空泛的讚美,而是建基於孩子真正做過的事上,把這些個人故事收集並放在情節記憶中,就是形成孩子人格的重要資源。希望未來有更多篇幅和大家分享這部份的見解!收筆在此,希望這短短的分享,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一點啟發。謝謝。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雅恩教育分享文章]家庭干預中如何設計和選擇活動

家庭干預中如何設計和選擇活動

美國RDI認證諮詢顧問 錦軒媽媽

      在家庭干預中,對我們家長而言最困難的一項就是如何選擇活動。一方面或許因為長期的治療干預,讓父母很自然聯想到做活動即是做治療活動,如肌肉身體活動訓練, 物理治療,語言訓練,遊戲訓練,家務訓練。二來父母對於已有自身障礙的孩子要進行一些看似困難,多思考的活動都顯得害怕及顧慮。

       這裡我們的活動指的是以每天孩子及家人,尤其是我們父母作為引導者的生活活動為主。

       例如孩子每天吃飯,穿衣,梳洗,做功課,收拾書包,玩玩具,吃點心,遊戲,走路這些都可以納入活動的考量。

       媽媽們通常需要煮食,衣物處理,收拾雜物/玩具,購物,抹桌子,洗碗碟,烘培搞掂,準備碗筷/食物。而爸爸們或有洗車子,還燈泡,處理電器,替換電池,玩球,剪草,澆花,手作,其它嗜好等。當然,先今多數不再分別爸爸或媽媽的責任,父母也相互交換許多任務或活動。

       在如此多的活動裡很難想像爸媽們找不著要做什麼活動。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多半是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的能力限制,家長們希望孩子快速完成活動(達成目標),而孩子們常在活動裡出狀況,發脾氣,神遊讓父母覺得喪氣懊惱,繼而不想再麻煩。

以下幾點是在選擇家庭引導活動時值得考量的:

1)孩子和家長時間是否恰當。

       雖然說家庭引導活動以融入生活為主,但在繁忙的時間如上班上課出門前堅持訓練孩子自己穿鞋,換洗或整理書包,不只讓孩子手忙腳亂,達不到動態引導所需的思維連接,也讓家長不耐煩進而發號施令或憤怒,而破壞了親子關係。除非有充裕時間或孩子已達到一些指標,不然在緊急時刻,還是不要執著於融入活動。

2)時間恰當之餘,也必須考慮孩子與家長是否在“心態”上是否準備好。

       例如孩子正懊惱著被你拒絕去公園,或一輪功課下來馬上又建議來做活動。除非一些非常特定的孩子就是無所謂,或者有些引導經驗非常豐富的父母有能力將活動的本質隱形,不然一連串的活動基本是孩子發作的導火線。即使不是在活動前或進行中,也可能在活動後或一天結束前的奇怪時段。不只孩子,父母心態也需準備。如果父母剛剛吵嘴卻硬做活動,自身心態還未平復,可能無形中把負能量帶給孩子。

3)孩子的興趣,限制和能力。

       孩子如果對火車非常著迷,家長卻嘗試利用火車玩具來做帶領,通常發生孩子無法被帶領的窘境。當然,隨著孩子減少執著,我們還是希望能在任何環境下帶領孩子。但初期不太建議的。

       在提供階段性的幫助(scaffolding,搭建腳手架)下,家長通常是可以以任何活動執行的,當然角色分配及負責任務必須周詳適當,但有些孩子在能力上真的無法普及,如帶領一個弱小的3歲孩子提一缸水,或讓太小而又有小肌肉能力問題的孩子扣鈕釦,或擁有極度感官敏感的孩子第一次就做洗水果。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非常純熟這樣事,如玩樂高積木/拼拼圖,那也儘量避免以此作為帶領活動。

4)活動的長短。

       一開始,我建議家長,尤其是極度焦慮孩子的家長控制活動在10分鐘以下(一天可進行幾項活動)。與其過短也不要過長。因為一開始以過長的活動來帶領孩子,即使孩子配合,卻可能造成心裡的假設,每次一說“XX,我們一起來。。。”孩子就認為活動將很長而逐漸顯得抗拒,或在中斷時表現情緒。一些被壓抑或聽話的孩子,不會馬上發作,卻常常會在活動裡出現“脫殼”,或出現自我刺激的表現。此外,對於新手家長們本來1分鐘的洗菜卻被拖了40分鐘還沒完成,也是心裡壓力和煩躁的。不只孩子需要調整期,其實家長更是。慢下來是需要訓練的。

5)如何製造活動重點。

        一個沒有目標的活動,不僅讓孩子無法創造美好或“有意義的記憶”(Episodic memory), 也讓家長沒有目的,不知自己在幹嘛。
        在一個活動裡,其實隱藏了許多小活動。例如:擦桌子包括(1)將抹布弄溼,(2)扭乾,(3)抹桌子,(4)洗乾淨髒抹布,(5)扭乾。父母可以孩子能力來分配角色(家長及孩子的個別角色/任務),制定幾項是讓孩子完成或需要階段性幫助的。對於一些很有能力的孩子,父母更必須權衡如何分配好職務,以便孩子有機會觀察配合帶領者。因為家庭干預活動不僅僅是在訓練技能,更多是孩子與他人的配合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家長必須在活動前,先預測,設計,假想活動的目的,內容,形式等。但我常認為再好的設計不如家長當下的觀察。如孩子忽然離開任務,家長如何處理?是否有觀察到之前出了什麼岔子?如何把孩子重新引導回到任務?

總結

       我在和孩子開展家庭引導干預活動裡,常常發現到孩子給我的驚喜,發現他“正常”的一面,發現他奇怪的想像能力及不同的解決方式能力。更多的是,我看清了自己。正所謂當局者迷,有時我們很難跳出自己的局面客觀地看待自己,但在科學的引導方式帶領下,我們以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及孩子,再量身定製屬於自己的活動和目標。

[雅恩教育分享文章]如何自然地引導孩子加入活動

如何自然地引導孩子加入活動

美國RDI認證諮詢顧問 錦軒媽媽

繼上一則選擇活動篇,本篇我想分享一些如何讓孩子進入活動的小貼士。       

在我本人剛開始做的時後,我兒錦軒對於長期及繁多的干預治療已經產生極度排斥。雖然我們已經劇烈減少其它干預治療,但是他卻對我已經失去信任,只要給予活動,無論是什麼都是逃避或發脾氣。所以我時常誘拐哄騙恐嚇他,才得以完成。但一段日子下來,卻發現他以敷衍的態度在應付,所以我們希望在活動中實現的思考連接無法達成。

我決定完全放棄所有的一切處罰或獎勵制度,也因此當錦軒逃避活動時,我也只好順其自然,沒有強迫。錦軒也樂得清閒。

在無聊的生活中,他開始尋找各種娛樂以達到自我刺激。我發現,他很喜歡讓我把幾個大沙包,被褥及枕頭在床緣邊堆積成一座厚假山,然後他會由床緣跳躍到假山。

在幾次觀察後,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帶領他。我覺得跳躍本身對於軒是一種自我刺激的行為,他顯得非常興奮,一定很難在過程中被引導。但我想他跳躍到假山的渴望是可以被利用的。所以當錦軒再次要求讓我幫他做假山時,我就把它當作是一項任務來讓他配合。果然,他非常積極地主動配合完成堆積假山。在過程中,我沒有告訴錦軒:“你要跳躍就得自己做假山。”因為,那會把“跳躍到假山”變成一個結果(獎勵)而讓我的目的本末倒置。我卻把重點放在“如何才能跳躍假山呢?”(要先做一座假山)。也因此,誘發了錦軒解決問題的動力。

在發現這項任務成功後,我發現可以利用同樣的原理來激發孩子被帶領的慾望。以下是其它類似的經驗:

1)想玩新玩具-讓孩子自己打開包裝/盒子。
2)想吃點心-一起準備三文治,一起盛糖水。
3)想吃水果-一起準備水果拼盤。
4)想玩水-一起盛水。
5)想去公園-準備揹包,盛水入壺,穿鞋。
6)想吃零食-幫忙打開包裝,盛入碗裡。
7)想出門-幫忙開門,穿鞋,穿外套。
8)想看影集-幫忙找影帶。
9)洗澡前-幫忙找衣物。
10)煮食前-幫忙找材料。

一段日子下來,我發現錦軒即使在跳躍被褥假山時,也等待被帶領。他一開始只會重複性的跳躍,但我慢慢加入後,他會觀察我,再與我一起跳躍。同樣的,其它的活動在循序漸進下,我發現效果也是一樣的。

在這個模式下,我發現獎勵或處罰不再被需要,孩子把整個解決過程變成“記憶點”。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信心及動力也增加了。習慣性的解決問題後,他在遇到困難時,他開始主動想法子,而非等待答案。

至於一些非常非常被動,無慾望的孩子,我建議父母不要過於心急。孩子再如何被動,懶散,還是會有一些喜好。可能需要家長更多觀察,體諒,接受。孩子的心終有一天會被開啟。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帶領的過程“剛剛好的幫忙”是最好的。過度的幫忙將無法啟發孩子的能力,而任由孩子摸索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及不信任感。

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線上諮詢個案評估資料RDA

線上諮詢個案評估資料RDA

1)父母與孩子的活動內容和視頻拍攝要求:
父母雙方分別跟孩子各做2個活動(總計4個活動)(可只做母親的部份)

在以下的活動內容中父母各選2種,父母兩人的活動類型不要重複,但是必須除外手機、iPad之類電子產品有關的活動。

1.搭建類活動,例如撘積木,lego;
2.音樂類活動,例如搖鼓,琴,沙鎚;
3.看家庭相冊或者圖書;
4.球類或者其他類似的一來一往活動;

這4個活動,每一個活動都要跟孩子玩至少5分鐘,如果玩得好,可以一直進行下去(但只需剪輯首5分鐘上傳)。每個活動都做視頻拍攝記錄。4個活動可以不在同一天內完成。

拍攝時請注意:
1.儘量讓孩子正面朝向攝像頭,但不要移動孩子來遷就鏡頭,父母盡量不要擋住孩子的臉和身體。

2.RDI評估主要是觀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狀態,是RDI諮詢項目的起點,我們希望看到最自然真實的狀態,所以建議家長拍攝一次就可以,不需要為了完美而重複拍攝,也不要中間作剪輯。

3.拍攝場地中移除干擾事物,例如關電視電腦音樂,移走遊戲機手機,手機調較震機

2)視頻上傳方式:
以Whatsapp, wechat 傳送,或上載 google photos 或 youtube 再傳連結。留意先把視頻壓縮至50mb 或以下,最多最好不要超過100mb

3)RDA評估報告與RDI目標計劃

諮詢顧問在觀看並分析活動的視頻以後,會跟家庭討論目前的情況,制訂RDI目標計劃。

Andrea Ng
Updated 2019.04.17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Anan原創文章]RDI 掉垃圾

RDI 掉垃圾

應用RDI於日常生活的例子(原文寫於孩子3-4歲時)

其實日常生活有很多小事小務需要完成。以前都用命令式語言叫囝囝做這做那,現在先慢下來 (slow down),再用描述式/經驗分享式語言(declarative language)和間接影響(indirect influence)。

例如:
情景: 吃完小食要丟掉包裝袋
可說:“吃完了,袋子沒用了”(停一停,等候孩子有沒有反應,沒有的話,繼續說),“這沒用了是垃圾,不需要了”(再停頓等他反應),“可以掉去垃圾筒了。”
經過一段時間,原先要從頭說到尾,到後來,我只說“吃完了”,他就自動掉去垃圾筒了。
重點是: 要給孩子機會思考,不是即時命令他去做。

直到現在,他仍保持著自己掉垃圾的好習慣呢!

大家多嘗試,多應用啊!

[Anan原創文章]沒安全意識怎辦?

[Anan原創文章]沒安全意識怎辦?

孩子另一令我非常頭痛的地方,就是沒有安全意識。小時候他分不清馬路和行人路,又好像停不下來的,等候對他來說難如登天,偏偏當時我仍處於焦慮狀態,還未學到RDI和遊戲治療這些著重家居干預的心法,常要帶他去這處去哪處訓練,所以每到馬路邊我都打醒千萬分精神,抓實他他又不喜歡要掙扎,真的精神蹦緊得不得了。

當時亦有同受訓練的家長說要我放手,讓他自己去學! 幸好我沒有,因為孩子當時連危險意識都沒有,也不能集中過路,精神不專注,有時有被對面馬路的物品(他愛閃光物)吸引,看都不看路況就要衝過馬路,這情況放手等於被車撞,實是不行。

當時我亦曾依足那時教導我們的導師說,每過馬路都口語提示他(prompt), 用又手指指示他望車子的方向,過了年多,跟本沒用。

後來接觸了RDI,開始改變自己引導的思維。首先,我反省到,我確是把所有有關安全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了,我自己在過路前都先望了左右,沒車子才叫他過,他跟本沒參與過判斷安全不安全。久而久之,反正有媽媽看著安全否,他就沒動機去看。

另外如前所說,他以前沒有安全的意識,不懂“驚”的感覺(其實很小時他的痛感都很弱,相信是他很難發展危險意識的原因。球擲到他的面他都不懂躲! 好困難! )。幸好隨著他長大了並且一直做感統干預,他這部分慢慢有點改善。並且我學了親子遊戲治療法,在日常生活常常描述他感受,他對“驚”的情緒也有了點經驗和認識了。

所以當我下決心引導他有關過馬路這件事時,我先從培養危機意識開始。首先,他已比再之前多了“驚”的感覺。我利用屋苑內的車道做練習,因為那單線行車,車速也較慢。

我先牢牢的抓住他的背後的衣服,然後在車子來時,突然的推一推他出馬路方向一點(當然其實離車子還遠,真不會撞到的,家長切切要小心做好安全措施才試啊!),其實就是模仿他若沒有望路況衝出車路的情況。由於這時他已比前多了一點點危險意識(所以此法不適用仍完全沒意識的孩子),這樣,他真的感到一點害怕,眼睛也自然的望向車子來的方向。

另外,我又引導他分辦馬路的樣式和行人路的樣式。接下來,再引導他在馬路旁懂得停下來,下一步,就是繼續引導他望向車子來的方向。每個過程我都放棄了以前無效的直接命令,改以RDI的心法,讓他自己發現。當然,我初初仍打起十二分精神,隨時預備他失手時能抓著他,以策安全。

終於,現在進展到他在路前能自然停下來,他走得快時也會在馬路前停下回頭望我等我,會自動拉我手過馬路。當然他仍未完全練成,有時仍有心急,所以我尚未開始教他獨自過馬路。但我對自己和他很有信心,相信他未來能夠學會的!

其實伴隨過馬路,我們也有做一起散步的RDI練習,以前自顧自走了頭也不回的他,現在走了幾步都會回頭等我,有時也能和我一起走,對他來說已是很大進步。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怎樣散步,謝謝收看。

(切記切記,一切安全為上,要有RDI顧問支援,了解孩子實際情況,家長千萬千萬不要只照板煮碗模倣,謝謝)

(後記:文章寫於2016,17年左右,記的是他小時候的事。到2019年1月開始,他已可以自己過二條馬路乘車,下車再過一條馬路回到學校了!果然,他真的學會了!)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Anan原創文章]談談經驗分享的能力

談談經驗分享的能力

經驗分享的能力,對於被自閉症譜系影響較深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一塊比較難超越的障礙。一般發展的孩子,小時候已能指著一些物品與家人分享看到這些事物的好奇,但對譜系孩子來說,這卻不是從小就能發展出來的。

但,這代表著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沒有與人分享的願望和動機嗎?絕對不是!這說法是對這症的誤解甚至是偏見!受著症狀的影響,確實孩子“看起來”是這樣的,但不代表我們不能為此作出出努力,讓孩子學到與人分享的能力,感受到與人連繫的樂趣!

RDI 關係發展介入法就是一套讓家長學會怎樣改變自己的溝通模式來引導孩子成長,去越過自閉症譜系障礙帶來的缺失的好方法。

坊間主流著重技能訓練的治療方法,其實對孩子發展經驗分享的能力不但許多時沒有幫助,甚至反而阻礙這部份能力的自然成長。因為坊間許多時用的是獎罰的方式,但偏偏經驗分享就從來不是從獎罰而來。我們可以想像,一天下來,如果我想跟某位親人說說今天的所想所感,但這位親人因我的分享賞我一頓美食,或不分享而罰我不能看電視,是不是大倒胃口,甚至以後也不想與這位親人分享呢?大家看這例子是否覺得甚為奇怪,極不自然,但是主流療法仍是這樣去對待譜系中的孩子的呢!要是孩子本身這方面的能力已是缺乏或很弱,教導的方式又出現問題,先天後天因素影響之下,能好好發展出經驗分享能力的譜系孩子,可知是少之又少的!

幸好創立RDI 的Gutstein 博士研發出一套自然並符合成長法則,但又適用於譜系家庭的方法,來讓這能力可以發展出來!博士發現,受著自閉症影響,孩子的情節記憶沒能很好的發展出來。簡單來說,他們記下來和會留意的事情,本身已經缺乏個人的情感跟思想。 比如說我們去了一個地方,我們會記得這個地方讓我們感到舒服,開心,或者是喧鬧等等。但當孩子可能會被他們的興趣吸引,由於他們傾向靜態和實在的東西,可能是數字顏色形狀這些,更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於是,他們在經歷的時候,已經沒有去意識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個人的想法,所以對於事情就難以有個人經驗來分享了。 大家可以想象到,要是一群人來分享一次旅行的經歷, 大家都在談談說說的時候,這位受自閉症譜系影響的孩子,可能只能分享他見到的數字文字或者是他自己注意的東西的話,這樣很難談得上發展社交,交朋結友啊!

所以我認為作為想要協助孩子的我們,必需要好好來學習RDI這種方法, 讓孩子能夠得到“二度發展”的機會:就是出生以來,孩子已經受自閉症的影響,難以發展出經驗分享的能力!當孩子原來在後天仍有機會的話,我們真的要好好來學到恰當的方式,讓孩子重新得到這珍貴的機會。

在我協助家庭的經歷中,包括我自己的孩子,我親身經歷到不知感受為何物,只專注在數字文字火車升降機的孩子,能談及自己的開心、不開心、害怕、難過等等感受,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比較能夠明白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甚至不會只自說自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孩子剛問候我:媽媽我來關心你呀,你今天累不累啊?然後來給我的臉來了一個morning kiss (早安的吻)!這樣的畫面以前我是想也不敢想的! 他也會告訴我,上學好累好辛苦,但他仍在堅持和努力!對我來說,這樣的情感交流,實在是奇蹟啊!

對於譜系影響下的孩子來說,人性化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雖然不是一朝一夕,但是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希望更多家長來學習RDI, 讓孩子過上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吧!

Facebook頁: 
Anan分享rdi及遊戲治療及自閉症家庭介入方法
https://www.facebook.com/Anan分享rdi及遊戲治療及自閉症家庭介入方法-897831963637034/

[轉載務必列明出處。查詢RDI個案(香港或遠程)諮詢服務及家長小組訓練: andrea.ng.rdi.hk@gmail.com

http://rdihk.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