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Anan原創文章] 家長應用“同理” 的一些常犯錯誤

[Anan原創文章] 家長應用“同理” 的一些常犯錯誤

1. 以為同理即是同情

同理孩子,即是描述孩子的情緒,但不代表同意孩子的做法。 有家長把同理和同情混淆了, 以前不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一旦開始站到孩子的視角,却過度認同孩子,甚至為孩子的錯誤行動(例如生氣就打人)找原因找理由,合理化他本來錯誤的行徑,這是對“同理”錯誤的理解。

2. 以為單純同理就能夠阻止或改變孩子的行動

同理孩子,只是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有研究指,人若能命名自己的情緒,就能把情緒的強度減半。留意這裡說的也只是減半而已,並不是說只要同理幾句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立刻減失,甚至會立即把問題行動改變過來。所以,同理只是其中一環,讓孩子改變表達負面情緒的行動,甚至有時需要應用到一些孩子不想要的後果來讓孩子學到恰當的表達,也是可能的。

3. 以為同理孩子,負面情緒的強度就會立刻減低

其實有時候,若孩子的負面情緒非常強烈,當得到別人的同理和理解時,可能會更強烈的表露出來,例如原本只是抽泣,越同理他,他就越哭越大聲,變成嚎哭。 這時家長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加劇孩子的負面情緒,其實孩子只是開始時未敢盡情表達,所以流露出來的只是一部份感受,當感到被接納,安全時,就盡情把原本已有的情緒釋放出來。此時家長宜帶孩子到不被打擾的角落,避免旁人的目光帶來壓力,然後繼續同理孩子,讓負面情緒得以舒緩。當然要多久才足夠實是因人而異,但一般我們會建議讓孩子把心中的鬱結都舒發出來,這樣有助孩子情緒的調節。曾經有孩子一次過哭了一個小時,之後家長現他整個心好像鬆了,不像以前動不動就生氣, 這是因為他把心中壓抑的情緒都抒發了。

4. 以為同理只要“說”就可以

其實要傳達同理,除了語言上描述孩子的情緒,最重要還是家長的態度,因為我們的態度會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流露出來。如果家長一心只是想控制孩子的表現,而同理變成了過程中的手段的話,那麼缺乏真心的同理就難以發揮其功效。所以要傳達同理,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説的話,而是家長的真誠,能代入孩子的心情,並描述出來。

以上總結了一些家長對同理心運用上容易犯的錯誤。盼望家長多練習如何同理孩子,讓孩子在情緒的自己我意識和自我調節上,都能得到更大的成長。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